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7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75.015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反脣相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漢.賈誼〈治安策〉(據《漢書.卷四八.賈誼傳》引)商君遺禮義,棄仁恩,并心於進取,行之二歲,秦俗日敗。故秦人家富子壯則出分,家貧子壯則出贅。借父耰1>鉏2>,慮有德色;母取箕帚3>,立而誶語4>。抱哺其子,與公併倨5>;婦姑不相說6>,則反脣而相稽7>。其慈子耆利,不同禽獸者亡幾耳。然并心而赴時,猶曰蹶六國,兼天下。功成求得矣,終不知反廉愧之節,仁義之厚。信并兼之法,遂進取之業,天下大敗;眾掩寡,智欺愚,勇威怯,壯陵衰,其亂至矣。是以大賢起之,威震海內,德從天下。曩之為秦者,今轉而為漢矣。然其遺風餘俗,猶尚未改。 〔注解〕 (1) 耰:音|ㄡ,用來平整田土或擊碎土塊的農具。通「櫌」。 (2...
夷夏觀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容﹐如認為夷夏種屬不同﹐先天就有優劣之分。在《國語‧周語中》不是將戎狄罵作“豺狼”﹐就是誣稱他們為“禽獸”﹐根本不把戎狄當作人﹐主張夷夏不通婚﹐不通禮﹔或則認為戎狄與華夏雖然本來是一家。但由於戎狄的祖先不遵守禮義﹐犯了罪﹐被流放到邊疆﹐形成戎狄之族﹐至今也沒有變好(《國語‧周語上》)。這兩種觀點都是對周邊民族的歧視﹐帶有明顯的大漢族主義色彩。孔丘作《春秋》﹐提出了“內諸夏﹐而外夷狄”的觀點﹐夷夏之防理論作為儒家的政治主張在中國歷史上流傳下來。這一理論在中國的不同歷史時期起著不同的作用。當華夏民族受到外族侵略時﹐夷夏之防的...
知人知面不知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諺語)僅看到人的表面,不能洞察人的真心。指對人難以真正了解。元.尚仲賢《單鞭奪槊》第二折:「哥也,知人知面不知心,你道無二心呵,他怎生背了劉武周,投降了俺來。」《紅樓夢》第一一回:「這纔是『知人知面不知心』呢!那裡有這樣禽獸的人呢?」
繁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大量生殖。《孟子.滕文公上》:「草木暢茂,禽獸繁殖。」也作「蕃殖」。
畜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禽獸的通稱。《韓非子.解老》:「民產絕則畜生少,兵數起則士卒盡。」也作「畜牲」。
2.罵人的話。指人無道德觀念,如同禽獸。《隋書.卷三六.后妃傳.宣華夫人陳氏傳》:「上恚曰:『畜生何足付大事,獨孤誠誤我!』」《老殘遊記》第一回:「你們這些沒血性的人,涼血種類的畜生。」也作「畜牲」。
驚天動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代皇帝出行時的儀從和警衛。 (3) 獠:音ㄌ|ㄠˊ,夜間打獵。 (4) 阹:音ㄑㄩ,依傍山谷圍捕禽獸。 (5) 櫓:城上供防禦而無頂蓋的瞭望樓。 (6) 隱天動地:形容聲音很大。隱天,遮蔽天,形容大的樣子。 (7) 陸離:分散。 (8) 淫淫裔裔:絡繹行進的樣子。〔參考資料〕另可參考:漢.司馬相如〈天子游獵賦〉(據《漢書.卷五七.司馬相如傳上》引)
一網打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網罟,今之人學紓,欲左者左,欲右者右,欲高者高,欲下者下,吾取其犯命者。」漢南之國聞之曰:「湯之德及禽獸矣。」四十國歸之。 〔注解〕 (1) 湯:商的開國君主。契之後,名履。初居亳,為夏方伯,專主征伐;夏桀無道,湯興兵伐之,放桀於南巢,遂有天下,國號商,在位三十年(西元前1783∼前1754)崩。 (2) 祝:祭祀時主持祭禮的人。 (3) 桀:夏朝末位君主,名履癸,諡號桀,約於西元前1818年左右即位,荒淫無度,暴虐無道,於西元前1766年左右為成湯所敗,死於南巢,夏亡。
一刀兩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參考詞語︰一刀兩段注音︰| ㄉㄠ ㄌ|ㄤˇ ㄉㄨㄢˋ漢語拼音︰yī dāo liǎng duàn釋義︰猶「一刀兩斷」。見「一刀兩斷」條。 01.《全唐詩.卷八○六.寒山詩三○三首之二四一》:「男兒大丈夫,一刀兩段截。人面禽獸心,造作何時歇。」(源) 02.《警世通言.卷一一.蘇知縣羅衫再合》:「我是一刀兩段的性子,不學那粘皮帶骨。」 參考詞語︰一劍兩段注音︰| ㄐ|ㄢˋ ㄌ|ㄤˇ ㄉㄨㄢˋ漢語拼音︰yī jiàn liǎng duàn釋義︰猶「一刀兩斷」。見「一刀兩斷」條。 01.宋.朱熹〈答蔡季通〉書其一:「所謂『一劍兩段』者,改過之勇,固當如此。」
幾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差不多、很少。《孟子.離婁下》:「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宋.蘇軾〈擬進士對御試策一道〉:「則是未能察脉而欲試華佗之方,其異於操刀而殺人者幾希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獸蓐,野獸巢穴裡的墊草。《淮南子.原道》:「禽獸有艽,人民有室。」漢.高誘.注:「艽,蓐也。」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