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 117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網路犯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網路犯罪1.1 網路犯罪的特性1.2 常見網路犯罪行為態有1.3 相關法規2 相關教學資源 網路犯罪指利用網路及電腦作為犯罪工具、途徑、場所之行為是一種因為科技通訊逐漸發達而產勝的新興犯 |
罪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犯罪的人。如:「他押解了數名罪犯,準備關進監獄。」
|
獲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得罪。《論語.八佾》:「獲罪於天,無所禱也。」《三國演義》第一○回:「我獲罪於天,致使徐州之民,受此大難!」
|
何罪之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那裡有罪。反問的語氣,表示無罪。《初刻拍案驚奇》卷一二:「此正前定之事,何罪之有?」
|
恕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原諒罪過。《三國演義》第二二回:「小弟張飛誤有冒瀆,望乞恕罪。」《儒林外史》第四五回:「我弟兄是寒士,蒙雲峰先生厚愛,凡事不恭,但望恕罪。」
|
不知者不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諺語)不是故意或不知情之下所做的錯事,就不加以怪罪。清.李漁《慎鸞交》第三三齣:「原來是侯老爹,古語道得好,不知者不罪。請問侯老師,前日來過,昨日來過,為甚麼今日又來。」也作「不知不罪」、「不知者不做罪」。
|
青少年犯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青少年犯罪是指青少年違反社會規範或觸犯刑事法律之越軌行為;此概念在二十世紀已獲得普遍的接受。一般而言,青少年的年齡大多設定在十一、二歲至二十歲左右,而「犯罪」一詞來自拉丁文的delinquere,意指「疏忽」(neglect);廣義的青少年犯罪是指青少年忽視服從社會所接受的行為標準。青少年犯罪是一種反社會行為;因這種行為由青少年所犯,故稱為青少年犯罪。
在美國有超過三十種以上的行為型式是犯罪,包括無法矯正、藥癮、混亂、流浪者、性違規等。二十世紀的趨勢傾向於採取廣義的犯罪概念,青少年犯罪顯著增加,部分乃因把較多的行為型式當作犯罪。青少年犯罪的增加,不但在高度工業化與高度發展的國... |
觳觫伏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惶恐的認罪。《東周列國志》第五二回:「公子宋隨班行禮,全無觳觫伏罪之語。」
|
開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得罪、冒犯。《戰國策.齊策四》:「沉於國家之事,開罪於先生。」
|
赦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免除刑罪。《三國演義》第一三回:「三處軍聞天子赦罪賜官,如何不來?」《儒林外史》第四一回:「又有極大的法船,照依佛家中元地獄赦罪之說,超度這些孤魂升天。」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