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9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61.215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慧中秀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而得到天子寵信的人,不但在外為官,威風凜凜,居家更是美人為伴,爭寵而嬌。第二類的人,則是李愿這種人,置身山林,不問世事,自得其樂。第三類的人則是汲汲營營地想巴結貴人,終日唯唯諾諾,老死而止。韓愈在描述第一類人的時候,除了極力描述他們為官的威風和受奉承的情形,也對這些人驕奢的生活,藉周遭美女爭寵的情形顯露出來。因此韓愈對這些成日沒事,只為爭取主人憐愛的女子作了細膩的描述。說她們畫著彎曲的眉樣,有著豐潤的臉頰,聲音是如此清脆好聽,體態更是輕盈迷人。不但是外表好看,人也很聰明。走起來飄動著前襟,嬌羞得用長袖半遮掩著臉。這些美女打扮得漂漂亮亮,住在各人房裡,整天閒著沒事做,不是互相嫉妒,就是想盡辦法爭...
牛李黨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裕被黜,牛黨得勢,又立刻恢復。至於政治觀點與主張,兩黨並無顯著差異。然而鬥爭卻異常激烈,官員世人很難置身事外。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 牛李黨爭英文關鍵字: the faction between Niu and Li 參考資料張元、李孝悌/著。簡明中國歷史。頁115-116。龍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內團體與外團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 內團體內團體(in-groups)是指一群人形成的團體,他們彼此有我們團體的隸屬感,身處其中宛若置身家中一般自在。 外團體外團體(out-groups)則是指某群人覺得他們不屬於某些特定團體,對其缺乏認同感,相對於該團體,他們會產生外團體的感覺。內、外團體是一個相對社會團體的觀點,身處其中則感覺如同圈外人一般。註1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常以某些特質來區分內、外團體性質,此屬於典型的知覺判斷思維模式,但往往也因強調內團體成員的優越,故在判斷內外團體成員時容易出現雙重標準。 內、外團體之於中國社會中國人的社會中較沒有具體的團體...
朝鐘暮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暮鼓晨鐘」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暮鼓」和「晨鐘」是指佛寺中早晚報時的鐘鼓,因為是佛寺所用,而且是一早一晚,所以被認為「暮鼓晨鐘」具有警世的意味。這句成語當來自於生活經驗,較早的文獻如唐代李咸用的〈山中〉詩,使用了「朝鐘暮鼓」。這首詩表達了他居住在山中的心境。置身於京城的榮辱之外,只有秋山和屋簷相伴,佛寺中早晨的鐘聲和傍晚的鼓聲都無法傳到耳中,只看得到明月和孤雲高掛天空。世間的事物既分歧又複雜,還不如像那河邊的人們,平淡的過一生。詩中充分表達出遠離塵囂、淡泊名利的心意,也正反映了他在仕途上的不如意。後來「暮鼓晨鐘」這句成語除用來指佛寺中早晚報時的鐘鼓外,也用來指一日的時光,亦用來比...
如幻似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好像是夢幻,又好似真實的。比喻飄忽不定、無法看清真相。如:「置身在那燈紅酒綠的繁華世界裡,人往往覺得如幻似真,不知方向。」
原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平原曠野。[例]置身晚秋的原野中,令人有蒼茫之感。
如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猶如、好像。[例]走進歷史博物館就如同走進時光隧道置身過去一般。
夔州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卻末句卻使用 2:5 的節奏,表達出驚的感情。詩歌前六句寫作者心念長安,思緒在長安與夔州間往還,仿如置身夢幻之中。但最後兩句「請看 / 石上藤蘿月,已映 / 州前二月花」,便以 2:5 的節奏,打詩人的美夢打破,表達出詩人從夢幻中驚醒的驚愕心情。 回環往復,前後對比詩歌多次回環往復,以昔日與今日之景況作對比,加深詩人對長安的懷念及對現今淒清孤寂的感嘆。這在第五、七及八首表現得尤為明顯:第五首先寫長安宮殿的巍峨壯麗及早朝的壯嚴,最後轉寫滄江病臥,歲晚深秋;第七首寫昆明池的美景,顯出故國昔日的強大國力,結尾卻寫自己無力歸去,...
挑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指建築物內由地面至屋頂的高度。如:「這棟房屋的客廳挑高四公尺半,置身其間,毫無壓迫感。」
委身草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注音2 解釋3 出處4 典故5 譯文6 補充7 實例8 參考資料 注音ㄨㄟˇ ㄕㄣ ㄘㄠˇ ㄇㄤˇ 解釋形容人置身於草野,過著隱居山林的生活。 出處歐陽修《五代史一行傳序》 典故吾以謂自古忠臣義士,多出於亂世,而怪當時可道者何少也!豈果無其人哉?雖曰干 戈興、學校廢而禮義衰,風俗隳壞,至於如此。然自古天下未嘗無人也。吾意必有自負之 士,嫉世遠去而不可見者。自古賢材有韞於中而不見於外,或窮居陋巷,委身草莽,雖顏子之行, 不遇仲尼而名不彰。況世變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時乎!吾又以謂必有負材能,修節義 ,而沈淪於下,泯沒而...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