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5.636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視覺障礙兒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帶,適合弱視或全盲兒童聽。一般而言,需要視覺障礙兒童重複閱讀的資料可用點字呈現,而只須概括理解或無須背誦的資料可以用有聲方式代替。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視覺障礙兒童、啟明學校、混合教育英文關鍵字:Visually impaired、School for the Blind、Mixed Education 參考資料黃志成、王麗美、高嘉慧著。特殊教育,2003年4月,頁75-77,楊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百葉窗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百葉窗法(Venetian blinds method)目錄1 歷史簡介2 百葉窗法3 中國算法4 關鍵字5 參考資料 歷史簡介約於500年前,計算乘法是非常困難的事情,如為個位數的相乘,則可利用九九乘法表來解決即可,且背誦九九乘法表並非難事,但對於兩位數以上的相乘,則變得困難許多,因此在歐洲的國度,其研發出一種方法稱為百葉窗法,名稱由來為,其計算方式的過程寫法與百葉窗相似,且須利用斜向的加法,因此一排一排的規律下,則類似於百葉窗,因此有了此名稱。而在中國其實也有類似的作法,而我們則稱為鋪地錦,從此名詞上可看出更具有中國...
能力。(2) 社會科應充分利用問答、討論、觀察、調查、蒐集、製作等方法,不可側重文字的講解,尤應避免背誦抄寫。(3) 從日常的問題出發,培養兒童發掘、分析、研究、解決問題的興趣和能力。(4) 教師由傳統講述者,轉變為「催化員」。(5) 教學的時間,並不限於單元教學告一段落,應在教學活動中,隨時檢討、訂正。 三、重視文化的多元性(1)了解不同地位的學校、家庭和居住環境,以拓寬其視野。(2)了解不同地位政治,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與互動,培養寬廣的胸襟。(3)了解當前社會多元性的性質,培養適應多元化社會生活應有的態度與能力。 四、...
一目五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猶「一目十行」。見「一目十行」條。01.《石門文字禪.卷二.贈黃得運神童》:「君初髮齊眉,玉頰照秋光。誦詩巨萬紙,一目俱五行。」02.《元史.卷一八二.許有壬列傳》:「有壬幼穎悟,讀書一目五行,嘗閱衡州〈淨居院碑〉,文近千言,一覽輒背誦無遺。」 
默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背誦。如:「這篇稿子,我必須在今晚默唸起來,否則就來不及了。」
學習實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定義是達到標準的嘗試,即實驗受試者在完成若干特定水準以前,需要學習材料的次數。比方說,在能完全準確地背誦一系列無意義音節之前,受試者需要練習多少的次數。研究者一旦將他們的學理名詞下個操作型定義,就準備好要開始實驗了。(註1) 實驗方法每個實驗都要涉及測量會發生改變的事物,這種會發生改變的事物謂之依變項,為實證者所操縱的事物謂之自變項,俾觀察其對依變項的影響。在前面所舉的實驗涉及的食物剝奪時間數與學習速率之間的關係中,學習速率是被測量的,所以是依變項。學習速率之操作型定義為:動物在T型迷津連續學習左轉所耗嘗試的次數。因此達...
箕裘之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克紹箕裘」之典源,提供參考。 《禮記.學記》記問1>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必也其聽語乎。力不能問,然後語之,語之而不知,雖舍2>之可也。良冶之子,必學為裘;良弓之子,必學為箕3>。始駕馬者反之,車在馬前。君子察於此三者,可以有志於學矣。 〔注解〕 (1) 記問:背誦學問,在課堂上講說。記問之學指沒有自己獨到見解的學問。 (2) 舍:同「捨」,暫時放棄。 (3) 箕:畚箕。以竹篾或柳條編成,用以盛土的工具。
默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口不出聲,在心中背誦。宋.蘇軾〈次韻孔毅父集古人句見贈〉詩五首之四:「不如默誦千萬首,左抽右取談笑足。」清.江藩《國朝漢學師承記》:「手鈔默誦,雞鳴不已。」
艾賓豪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節,看一秒鐘時間,當看完該組之後停留十五秒,再開始看第二次,如此持續下去直至「完全精熟」每個音節,能背誦無誤為止。就該點而言,他注意到達到精熟之前,該組音節展示的次數。同時他也畫下每次錯誤的數目,以為連續展示之次數的函數,而繪製完成心理學上的第一幅學習曲線。 關鍵字中文: 艾賓豪斯英文: H.Ebbinghaus 參考書目註1王文科(1989)。學習心理學,頁50-51。五男圖書出版公司相關教學資源請參考數位教學資源入口網 :https://isp.moe.edu.tw/resources/search_res...
闇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默記而背誦。《三國志.卷二一.魏書.王粲傳》:「初,粲與人共行,讀道邊碑,人問曰:『卿能闇誦乎?』曰:『能。』因使背而誦之,不失一字。」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