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3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28.161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詹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給予讀者最大的想像空間,十分適合現代人閱讀。熱愛美術的他,更將十字詩與工筆互相結合,自繪出一幅又一幅詩句簡潔、畫意動人的十字詩畫。他所寫的「春日長 樹上小鳥 打哈欠」;「榕樹下 水牛搖尾 夏日靜」等十字詩,的確能夠表現出如同水墨畫一樣的意境。除了一般新詩之外,詹冰也寫了很多兒童詩,豐富的幻想力和對萬事萬物的愛,讓他的兒童詩展現出迷人的韻味。詹冰最重要的創作當然是詩,不過,除此之外,他也寫小說、散文、歌詞和戲劇,他最早的一部劇本是《日月潭的故事》,這部戲在台北、台中、高雄等很多學校公演過。後來,他又和多年好友,台灣名作曲家...
春風滿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滿面春風」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春風是一年之中最為和煦的風,不冷不熱,吹拂在臉上令人舒暢,所以笑容堆滿臉,這應當就是「滿面春風」這句成語的由來。古人詩句常引用這種情境,例如《全宋詩》中載錄了一首釋志南和尚的詩:「古木陰中繫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春天來臨了,和風輕拂臉上,是何等愉悅!至於使用「滿面春風」一詞,則可從宋代陳與義的〈寓居劉倉廨中晚步過鄭倉臺上〉詩中看見,詩一開頭就說:「紗巾竹杖過荒陂,滿面春風二月時。」描述詩人在滿面春風的二月,外出散步的感受。陳與義用的是「滿面春風」的原義,後來這句成語多用來形容滿面笑容,心情喜悅或得意的情狀。有時也會和...
落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書畫上題署姓名、字號、書寫年月、詩句跋語等,皆稱為「落款」。《京本通俗小說.拗相公》:「荊公默誦此詩一遍,問香火道人:『此詩何人所作?沒有落款。』」《老殘遊記》第一二回:「人瑞看了,說道:『好詩!好詩!為甚不落款呢?』」
驥老伏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老驥伏櫪」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老驥伏櫪」出自三國魏.武帝〈步出夏門行〉。其中詩句說:「驥老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以千里馬雖然老了,伏在馬槽邊,仍然想奔跑千里的路程,來襯托積極於建立功業的人雖然年老,但雄壯豪邁的志向並未消失。後來「老驥伏櫪」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專用來比喻年雖老而仍懷雄心壯志。
體貼入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境,然而因為竭意地摹寫,反而令人讀來印象深刻難忘,感覺奇險至極。至於一般的寫景,雖不一定有刻意驚人的詩句,但那體會、思量所達到的細微程度,卻也是其他人無法表現的。在這裡趙翼就用了「體貼入微」來形容這種藝術創作的境界。後來「體貼入微」常被引用來形容對人的關懷與照顧,十分細緻周到。
鶯鶯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明月三五夜」一詩答應了張生:   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拂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如此旖旎的詩句,流露出佳人的情意,至此,應該是促成了一段佳話才是,但就在張生欣喜等待迎接鶯鶯到來時,鶯鶯卻:  端服嚴容,大數張曰:「以護人之亂為義,而終掠亂以求之。是以亂易亂,其去幾何?」她擺出了神聖不可侵犯的姿態,而以道德來責備張生,好似澆了一盆冷水,這是矛盾點之一。矛盾之二是,過了不久,鶯鶯卻命紅娘斂衾攜枕而至,而且:  嬌羞融洽,力不能運肢體,囊時端莊,不復同矣。  兩人同赴鴛帳之後,她伏在張生身畔哭泣:  嬌啼婉轉。……(...
生不逢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詩經》是一部詩歌總集,大抵收錄周初至春秋中葉的作品,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人民思想和情感。〈大雅.桑柔〉一詩描述的是戰亂之中百姓的流離失所,以及蒼生憂傷哀痛的心情。其中一段如此寫著:真是無限的悲痛啊!我思念著家園故土。難道是生得不是時候,偏偏遇到了上天盛怒,降下了災禍。天地之間無窮廣大,卻找不到一處可安身的所在啊!這首詩也有人以為是周厲王的大臣芮良夫諷刺厲王的詩,作者藉詩反映當時君王無道,小人掌權,人民陷於水深火熱的景況。後來「生不逢辰」這句成語就從「我生不辰」詩句演變而出,用來比喻遇不到好時機,命運坎坷。
羅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故去20多年了。童年時代就遠離故鄉,少年時代又一個人前往異地,羅門把對母親、對家鄉的懷念寫在詩裡,用詩句訴說永遠的鄉愁。1954年處女詩作〈加力布露斯〉於《現代詩》上發表,1955年加入藍星詩社,1962年與蓉子合編《藍星詩頁》,1973年獲得榮譽文學博士學位。雖然在很年輕的時候就成為受注目的詩人,但是,羅門的專業卻和詩並沒有關聯。他曾經就讀於空軍飛行官校,後來又從美國民航中心畢業,並通過了考試院舉辦的民航高級技術員考試,此後他擔任過民航局的高級技術員和民航業務發展研究員,是一位傑出的航空工程專業人才。羅門的航空專業看來...
毽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毽子,即毽球,古稱拋足戲具,是一種用雞毛插在圓形的底座上做成的遊戲器具。踢毽子是在中國古代和現代較為盛行的一種遊戲。古代文人也稱為「燕子」,並有詩句「踢碎香風拋玉燕」的描述。 」目錄1 歷史2 益處3 動作4 外部鏈結 歷史中國的毽球運動歷史久源。相傳距今3000多年前的商朝,人們就有一種邊跳邊踢的舞蹈,這可能就是踢毽子的雛形。1913年山東濟甯喻北屯城南張村一個東漢墓中出土了23塊石畫,上繪八人在表演踢毽子,他們動作和諧舒展、瀟灑自然。 益處 這項運動可以調節腦、眼、神經系統的配合與協調能力,可以活動四肢、腰、頸等處...
卷土重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惜的是項羽偏偏選擇了以死逃避,斷送了一切的可能。後來「捲土重來」這個成語,就從「卷土重來未可知」這一詩句摘錄而成,用來比喻事情失敗後,重新整頓,再次來過。亦用於比喻恢復舊有的局面、局勢。出現「捲土重來」的書證如《明史.卷二七九.吳貞毓列傳》:「章下廷議,李定國等言:『行人議是。但前途尚寬,暫移蹕,捲土重來,再圖恢復,未晚也。』乃扈王入緬甸。」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