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0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641.821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召集。如:「徵兵」。《史記.卷一.五帝本紀》:「於是黃帝乃徵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步卒、兵卒。《詩經.魯頌.閟宮》:「公徒三萬。」《左傳.隱公四年》:「諸侯之師,敗鄭徒兵,取其禾而還。」
愚公移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 厝:安置。(36) 朔東:朔方以東的地區,約為今山西省的東部。(37) 雍南:雍國之南。雍,周代諸侯國,在今河南省沁陽縣東北。(38) 隴斷:高而陡峭的山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農曆每月十五日,地球上所看見的滿月月相,後指農曆的每月十五日。《文選.枚乘.七發》:「將以八月之望,與諸侯遠方交游兄弟,並往觀濤乎廣陵之曲江。」宋.蘇軾〈後赤壁賦〉:「是歲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將歸于臨皋。」
同仇敵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員私下探問原因,甯武子說:「我以為那兩首詩歌是樂工為了練習而演奏的,因為它們是演奏於天子的宴會。以前諸侯在正月時,前往京師向天子朝賀,天子設宴奏樂,此時賦〈湛露〉,就表示諸侯願意共同抵禦天子所痛恨的人,為天子效命。天子因此賜給他們紅色和黑色的弓、箭,以彰顯他們的功勞,並設宴樂酬賞。現在我只是奉命來繼續兩國的友好關係,承蒙君王賜宴,豈敢觸犯大禮而自取罪過呢?」後來這兩個典源被合用成「同仇敵愾」,用來指共同抵禦仇敵。也作「敵愾同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堆積、集聚。如:「累積」、「日積月累」。《史記.卷四.周本紀》:「西伯積善累德,諸侯皆嚮之。」
矯枉過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哺虎,不計禍福。大道不誅,誅首惡。子胥笞墓不究也。」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漢書.卷一四.諸侯王表》。 (2) 子胥:伍員(?∼西元前664),字子胥,春秋楚人。與父兄俱仕楚,楚平王聽信讒言,殺其父兄,後逃亡吳國,佐吳伐楚,並得以使己復仇雪恥。又吳王夫差滅越國後,欲釋越王句踐回國,伍員極力諫阻,夫差不聽,反而聽信讒言殺了他。伍員死前預言越必滅吳,九年後果然應驗。 (3) 笞:音ㄔ,用鞭或竹板打。 (4) 卒王:指楚平王。 (5) 昭王:春秋時楚人,生卒年不詳。平王之子,名壬。伍員助吳王闔廬攻楚,入楚都城郢時,楚昭王出奔,使申包胥求援於秦。後來吳伐陳,昭王救之,囤兵於城父,因...
穿鑿附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易,及吳楚一說,說雖行哉,然復不遂。好聲矜賢,竟以名敗。鼂錯為家令時,數言事不用,後擅權,多所變更。諸侯發難,不急匡救,欲報私讎,反以亡軀。語曰「變古亂常,不死則亡」,豈錯等謂邪! 〔注解〕 (1) 袁盎:西元前?∼前148,字絲,西漢楚人。文帝時為郎中,以建言有名。景帝時與鼂錯有隙,吳楚反,帝用盎謀誅錯,拜盎為太常。後因事為梁王所怨,被刺而死。 (2) 傅會:牽引古事與時事相結合,並據以發表議論,亦作「附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古代用玉做成的信物,諸侯持以朝祭或作為符節。《說文解字.玉部》:「瑞,以玉為信也。」
刎頸之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辱,遂封為上卿。 (2) 廉頗:戰國時趙人,生卒年不詳。為趙國名將,屢敗齊、魏等國,以敢善戰聞名於諸侯。 (3) 已而:不久、後來。 (4) 舍人:戰國及漢初王公貴人左右親信或門客的通稱。 (5) 不肖:不賢,無才能。於此用為自謙之詞。 (6) 固:堅決、強硬。 (7) 秦王:指秦昭襄王。姓嬴,名稷(西元前325∼前251),戰國時秦國國君,在位五十六年,卒諡昭襄。在位時用范雎遠交近攻之策,向東擴展,國勢強盛。然於和氏璧事件與澠池之會中,皆受挫於藺相如。 (8) 叱:呵斥、責罵。 (9) 肉袒負荊:裸露上身,背負荊條。袒,音ㄊㄢˇ,脫衣露出上身。荊,指荊木枝條製成的鞭子,古代用...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