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1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06.275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4.違反、違逆。《孟子.告子下》:「勞其筋骨,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文明小史》第四八回:「只因難拂你老先生一片為好的意思。」
飲鴆止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 (5) 瑕穢纖介之累:細微的過失與缺點。瑕,音ㄒ|ㄚˊ。 (6) 療飢於附子:吃附子來止住飢。附子,植物名,可入藥,但若未經炮製直接使用,會造成心臟麻痺、呼吸急促,甚至死亡。 (7) 止渴於酖毒:喝毒酒來解除口渴。酖毒,指一種用鴆鳥羽毛浸製成的毒酒。酖,音ㄓㄣˋ,通「鴆」。
狡兔三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參考詞語︰狡兔三穴注音︰ㄐ|ㄠˇ ㄊㄨˋ ㄙㄢ ㄒㄩㄝˋ漢語拼音︰jiǎo tù sān xuè釋義︰猶「狡兔三窟」。見「狡兔三窟」條。 01.唐.陳陶〈悲哉行〉:「狡兔有三穴,人生又何常?悲哉二廉士,死於首陽。」 02.《宋史.卷九三.河渠志三》:「更欲延至明年,乃是狡兔三穴,自為潛身之計,非公心為國事也。」 參考詞語︰三窟狡兔注音︰ㄙㄢ ㄎㄨ ㄐ|ㄠˇ ㄊㄨˋ漢語拼音︰sān kū jiǎo tù釋義︰猶「狡兔三窟」。見「狡兔三窟」條。 01.唐.杜甫〈雕賦〉:「至如千年孽狐、三窟狡兔,恃古冢之荊棘,飽荒城之霜露。」 參考詞語︰兔三窟注音︰ㄊㄨˋ ㄙㄢ ㄎㄨ漢語拼音︰tù sān ...
狐假虎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我聽說北方國家都很怕昭奚恤,是這樣嗎?」江乙便回答:「大王!讓我講個故事給你聽吧!曾經南山有一隻了很久的老虎,有一天抓到一隻狐狸,狐狸說:『你敢吃我嗎?天帝已命我為百獸之王,你若吃我就是違逆天帝的命令。如果不相信,可以走在我後面,看看其他動物見到我有什麼反應。』於是老虎便半信半疑的跟在狐狸後面,所有動物看到都嚇得逃走。老虎以為牠們真的是怕狐狸,而不知道其實野獸們怕的是牠自己。今天大王您有五千里的領地,有超過百萬的大軍,但統御軍隊的是昭奚恤,所以北方諸國其實怕的不是昭奚恤本人,而是您的軍隊啊!猶如野獸們怕的是老虎,而...
趨炎附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 02.《醒世恆言.卷二五.獨孤生歸途鬧夢》:「止有白長吉一味趨炎附熱,說妹子是窮骨頭,要跟恁樣莩,壞他體面。」  參考詞語︰攀炎附熱注音︰ㄆㄢ |ㄢˊ ㄈㄨˋ ㄖㄜˋ漢語拼音︰pān yán fù rè釋義︰猶「趨炎附勢」。見「趨炎附勢」條。 01.宋.梅堯臣〈陸子履見過〉詩:「論情論舊彈冠少,多病多愁飲酒稀。猶喜醉翁時一見,攀炎附熱莫相譏。」  參考詞語︰趨權附勢注音︰ㄑㄩ ㄑㄩㄢˊ ㄈㄨˋ ㄕˋ漢語拼音︰qū quán fù shì釋義︰猶「趨炎附勢」。見「趨炎附勢」條。 01.明.楊珽《龍膏記.第一五齣》:「我只要趨權附勢,那裡管殺人媚人。」 02.《醒世恆言.卷三五.徐老...
枵腹從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著肚子辦理公務。形容不顧己身,勤於公事。《糊塗世界》卷九:「這年又是荒年,每日又要走路,一路上人煙零落,無處買東西吃,就有買的,也比平時加了幾倍,這些兵倒弄成了個枵腹從公了。」
事半功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王道來治理天下的聖明君主很久沒有出現,以致人民長久處在暴政之中,他們心中渴望施行仁政的程度和「肚子的人只求吃飽,口渴的人只求解渴」一樣。所以齊國若在此時施行仁政,將正應驗孔子說的:「德行流傳的速度,比驛馬傳達命令還快。」而人民心裡喜悅的程度,會就像脫離兩腳被綁住倒掛的困境一樣。這和古時候的人相比,只要花費一半的心力,就能達到加倍的功效。後來「事半功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工作效率高。
出爾反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據《孟子.梁惠王下》載,春秋時,鄒國與魯國爭戰,鄒國人民皆不願為國家效死,讓鄒穆公非常的生氣與無奈。孟子告訴他說:「你的人民之所以如此,那是因為當他們遭遇饑荒時,官吏們對朝廷隱瞞災情,任由災民流離失所,倒街頭,現在他們當然會用這樣的態度回報。曾子不是曾警惕人說:『你現在所做的事情,將會同樣的回報在你身上。』若是您從此施行仁政,未來人民一定也會有相對的報答。」後來「出爾反爾」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你怎麼對待別人,別人也會怎麼待你。今則多用以比喻人的言行前後反覆,自相矛盾。
顛沛流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三足鼎立。〈薛宣傳〉內容則是表述漢成帝責備薛宣在六年宰相任內,怠忽職守,導致國家穀倉空虛,使得百姓挨,流亡離散各地,幾萬人因此生病而死。後來「顛沛」和「流離」被合用成「顛沛流離」,用來形容生活困迫不安,四處流浪。
始作俑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梁惠王談為政之道時曾引用孔子的這句話,他說:「大王您自己廚房裡有肥肉,馬廄裡有肥馬,人民卻面有飢色,倒路旁,這跟帶領野獸吃人有何不同?野獸相食,人民尚且覺得厭惡,為民父母者卻率獸食人,這樣如何為民父母呢?對於以俑陪葬這樣的行為,孔子都因俑太過於像人而加以嚴厲指責,更何況您是真讓人民活活死啊!」在此,「始作俑者」仍是指最初那個發明以俑陪葬的人,後來「始作俑者 」則被用來比喻首創惡例的人。如清人張潮《虞初新志.卷一.姜貞毅先生傳》引魏禧語:「北鎮撫司獄廷杖、立枷諸制,此秦法所未有。始作俑者,罪可勝道哉!」意思是說,「廷杖」、「立枷」這樣的刑罰,即使是秦代都沒有,發明這種殘忍刑罰的人,真是罪大惡...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