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234.3731 ms
共 100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左顧右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7) 曹:曹參(?∼前190),字敬伯,漢初沛人。與蕭何同佐高祖定天下,封平陽侯,繼蕭何為相,一遵蕭規。卒諡懿。
(8) 儔:音ㄔㄡˊ,匹敵、相比。
(9) 衛:衛青(?∼西元前106),字仲卿,西漢平陽人。漢武帝時名將,以大將軍伐匈奴,立功,封長平侯,卒諡烈。
(10) 霍:霍去病(西元前145∼前117),西漢平陽人。善騎射,武帝時,為剽校尉,前後凡六擊匈奴,遠涉沙漠,封狼居胥山而還。拜驃騎將軍,封冠軍侯,卒諡景桓侯。
(11) 侔:音ㄇㄡˊ,相等。
(12) 眄:音ㄇ|ㄢˇ,泛指望、看。
|
易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語本《禮記.檀弓下》:「日月有時,將葬矣,請所以易其名者。」指為死者立諡。《文選.任昉.齊竟陵文宣王行狀》:「易名之典,請遵前烈謹狀。」
|
短垣自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語本《國語.吳語》:「今君掩王東海,以淫名聞於天子,君有短垣而自逾之,況蠻、荊則何有於周室?」三國吳.韋昭.注:「垣者,喻禮防雖短,不可逾也。言王室雖卑,不可僭也。」比喻自己不遵守禮法。
|
半塗而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
阿育王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是阿育王。他在西元前269年登基,並皈依佛教,大力促進佛教的擴張。阿育王為了推廣佛教,並為了要求人們遵守理法,在國內建立了許多石柱,刻上敕令和教諭,稱為「法敕」。法敕多為一些道德方面的律令,例如孝敬父母,為人誠實等,他自己也身體力行。在敕令中阿育王通常自稱為「天親仁顏大王」。阿育王為了促進國家的發展,修築道路、挖掘水井並設立醫院。由於阿育王生前命人將他的決定和政令,刻在岩壁或大石柱上,所以這也是後人較了解他的政績多過其他執政者的原因。這些遺跡在印度各地都有發現。 好戰王國時期西元前232年,阿育王死後,他的幾位繼承者都無...
|
有恃不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曾立下『世世子孫,無相害也。』的盟誓,並且保存在盟府裡。齊桓公在世時也盡力在協調解決諸侯間的問題,遵守盟約精神。您即位時,諸侯們都相信您也會遵守先王的盟約,由於我們相信您會信守互助不相攻的盟約,所以一點也不害怕。」齊孝公聽了以後便撤兵回國。後來「有恃無恐」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有依靠而無所顧忌。
|
半塗而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半途而廢」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半途而廢」原作「半塗而廢」。「半途」是半路的意思,即「中道」、「中途」,「半途而廢」是指半路就停下來而不再前進,整句成語引申為事情沒能持續下去就停止的意思。這個成語出自《禮記.中庸》,孔子認為君子遵循正道而行,假如半途而廢,而他是絕不能中途停止的。充分顯露出對聖人德行的嚮慕。「半途而廢」就用來比喻做事情有始無終。
|
軍不血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荀子」。有一天,荀子的弟子陳囂問荀子說:「先生論兵,常以仁義為本。具有仁心的人是愛人的,行義的人是遵循道理的,那還用兵幹甚麼呢?世界上所以有戰爭的原因,就是為了爭奪啊!」荀子回答說:「具有仁心的人自必愛人,因為他愛人,所以厭恨所愛的人被別人傷害。行義的人,自必遵循正道行事,因為他遵循正道,所以厭恨別人把正道攪亂。戰爭,是用來禁暴除害的,不是用來爭奪的。所以仁人之兵,所到之處,就有如時雨下降,沒有人不歡喜的。故堯伐驩兜、舜伐有苗、禹伐共工、湯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紂,都是以仁義之兵行於天下。所以近處的人愛他們的善行,遠處的人仰慕他們的德義,兵不血刃,即已降服敵人了。」後來「兵不血刃」被用來指...
|
率由舊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典章制度完全取法於前代。《三國志.卷一九.魏書.陳思王植傳》:「萬邦既化,率由舊則。」亦指只知遵循陳規舊矩,而不求更新、突破。也作「率由舊章」。
|
良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深夜,長夜。《後漢書.卷二○.銚期王霸祭遵列傳.祭遵》:「帝東歸過汧,幸遵營,勞饗士卒,作黃門武樂,良夜乃罷。」宋.蘇軾〈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詩:「幽人無事不出門,偶逐東風轉良夜。」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