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61.076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羅雀門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門可羅雀」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史記.汲鄭列傳》中敘述的是漢初汲黯、鄭二人事跡。汲黯在景帝時任太子洗馬,武帝時出任東海太守,後又被召為主爵都尉;鄭當時則是先任太子舍人,後遷為大農令。兩人在當時都是位居高官,受到眾人敬畏,每日上門巴結逢迎的人不計其數。但由於他們剛正不阿的個性不適官場,後俱丟官失勢,連生活都陷入困境,在此之際,往日川流不息的賓客也就消失無蹤了。同樣的,歷史上有位翟公,他是漢文帝時的大臣,曾經任職廷尉,為九卿之一,位高權重。在他任官期間,每天家中賓客亦是絡繹不絕,把大門擠得水洩不通。但當他失去官職後,就不再有人造訪,門外冷冷清清,空曠得似乎可以張開用來捕捉鳥雀的大網。...
勾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引誘、勾搭。[例]他為人剛正不阿,從不受利益勾引,做出邪曲的事情來。
湯顯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生平湯顯祖 ( 1550年 9月24日 - 1616年 7月29日 ),中國明代末期戲曲劇作家、文學家。 字義仍, 號海若、清遠道人,晚年號若士、繭翁, 江西 臨川人。湯顯祖出生於書香門第,從小便飽讀詩書,性格剛正不阿。 萬曆五年( 1577年 )湯顯祖進京趕考,因不肯接受首輔張居正的拉攏,結果兩次落第。 直到萬曆十一年( 1583年 )他33歲時,即張居正死後次年,才考中進士。 湯顯祖中了進士後,仍不肯趨附新任首輔申時行 ,故僅能在南京任虛職。 在職期間,與東林黨人交往甚密。 萬曆十九年( 1591年 ),他又寫...
張九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生平2 著作3 觀點4 評價 生平張九齡(678—740),字子壽,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人。 是唐中宗景龍初中進士,唐玄宗朝應「道侔伊呂科」,策試高第,位至宰相。其在位之時直言敢諫,舉賢任能,為一代名相。曾預言安祿山狼子野心,宜早誅滅,未被採納。為人守正不阿,為奸臣李林甫所害,被貶為荊州長史。開元末年,告假南歸,卒於曲江私第。出生寒門庶族,少聰敏,七歲能文,十三歲時,廣州刺史王方慶見其文,大為讚歎:「此子必能致遠!」。武后神功元年,鄉試名列前茅,長安二年,擢進土。其詩由雅淡清麗,轉趨樸素遒勁,運用比興...
夙夜在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早晚都在從事公務。形容勤政盡職。《詩經.召南.采蘩》:「被之僮僮,夙夜在公。」《三國志.卷一六.魏書.杜畿傳》:「今大臣親奉明詔,給事目下,其有夙夜在公,恪勤特立,當官不撓貴勢,執平不阿所私,危言危行以處朝廷者,自明主所察也。」
正直無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似詞:正直公平、守正不阿
兩端首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首鼠兩端」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據《史記.卷一○七.魏其武安侯列傳》載,西漢時有個名叫灌夫的武官,他的性情剛正不阿,作戰十分英勇,立下許多戰功。灌夫有個脾氣,就是很討厭權貴,又很喜歡喝酒。有次他酒醉之後,甚至把竇太后的兄弟竇甫打得半死。由於他的這種脾氣,很多皇親國戚都十分憎恨他。有一年,丞相武安侯田蚡娶親,在宴會上,灌夫向他敬酒,武安侯就故意說:「我不能喝酒。」灌夫再三勸酒,武安侯仍相應不理。灌夫自覺受到汙辱,礙於武安侯位高權重,不好發作,就藉故大罵席上的其他客人。灌夫的舉動得罪了武安侯,便叫人把他綁起來,並且捉拿他的族人,打算全部判處死刑。魏其侯竇嬰是竇太后的姪子,一向和灌夫交好...
門可張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門可羅雀」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史記.汲鄭列傳》中敘述的是漢初汲黯、鄭二人事跡。汲黯在景帝時任太子洗馬,武帝時出任東海太守,後又被召為主爵都尉;鄭當時則是先任太子舍人,後遷為大農令。兩人在當時都是位居高官,受到眾人敬畏,每日上門巴結逢迎的人不計其數。但由於他們剛正不阿的個性不適官場,後俱丟官失勢,連生活都陷入困境,在此之際,往日川流不息的賓客也就消失無蹤了。同樣的,歷史上有位翟公,他是漢文帝時的大臣,曾經任職廷尉,為九卿之一,位高權重。在他任官期間,每天家中賓客亦是絡繹不絕,把大門擠得水洩不通。但當他失去官職後,就不再有人造訪,門外冷冷清清,空曠得似乎可以張開用來捕捉鳥雀的大網。...
守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遵守法律、法規。唐.韓愈〈河南令張君墓志銘〉:「歲餘遷尚書刑部員外郎,守法爭議,棘棘不阿。」宋.蘇軾〈省試策問〉三首之二:「昔常袞當國,雖盡公守法,而賢愚同滯,天下譏之。」
直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立身正直,公正不阿。《荀子.榮辱》:「辯而不說者,爭也;直立而不見知者,勝也。」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