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62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繁文縟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繁瑣的儀式或禮節。語本唐.元稹〈授王永太常博士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保持、堅持。唐.皇甫冉〈太常魏博士遠出賊庭江外相逢因敘其事〉詩:「秉節身常苦,求仁志不違。」元.劉時中〈端正好.眾生靈遭魔障套.三煞〉:「這相公主見宏深,秉心仁恕。」
探究式教學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月刊社。劉宏文(2001)。高中學生進行開放式科學探究活動之個案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魚目混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任昉(西元460∼508)字彥昇,南朝梁博昌人,仕宋、齊、梁三代。宋時,舉兗州秀才,拜太常博士。入齊,以文學為王儉所重,後任竟陵王記室參軍,為「竟陵八友」之一。齊末,蕭衍得勢,任為驃騎記室參軍,專主文翰。蕭衍代齊自立,是為梁武帝,任昉為義興、新安太守,有政聲。任昉博學多聞,於書無所不讀,聚書至萬餘卷,是當時著名的三大藏書家之一。曾見宮中內藏四部古籍篇卷紛雜,於是親自校讎勘定。任昉的文學成就,以善撰表、奏、書、啟著稱,當時王公表奏,無不請昉代筆,起筆即成,不加點竄,因而與以詩聞名的沈約合稱為「沈詩任筆」。他在上任大司馬記室時,寫了一篇〈到大司馬記室牋〉,來感謝朝廷的提拔。文中任昉極為自謙,形容自...
溫故知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語本《論語.為政》:「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指溫習舊業,可增進新知。亦指複習學過的知識,而獲得新的知識、體會。《漢書.卷一○.成帝紀》:「儒林之官,四海淵原,宜皆明於古今,溫故知新,通達國體,故謂之博士。」《文明小史》第二五回:「起先教他經書,不上一年,溫故知新,五經均已讀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將來的、即將成為的。如:「準新娘」、「準女婿」、「準博士」。
上行下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經學是漢代主要的學術思想,卻一直存在著今文經和古文經之間的論爭。在東漢章帝時,曾召集當時許多著名的博士、儒生在白虎觀論辨異同。會後,班固把討論成果集結成《白虎通》一書。〈三教篇〉指出「夏人之王教以忠」、「殷人之王教以敬」、「周人之王教以文」。並強調「教」,即是讓在下位者有所倣效,也就是在上位者怎麼做,在下位者就跟著怎麼做。所以《孝經》、《論語》等經書都指出「教」對於化育人民的重要。《詩經》則更明確的說到,在上位者之所以教導在下位者,目的就是要人民跟著效法。後來「上行下效」這句成語就由此演變而出,用來指在上位的人怎麼做,下面的人就起而效法。  在漢代劉向所編纂的《說苑》一書裡,〈君道〉篇剛好載錄...
異曲同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異曲同工」原作「同工異曲」。「曲」指曲調,「工」指巧妙。韓愈是唐代的著名文人,他精通六經百家,崇尚儒學,排斥佛老,文章自成一家,為後世治古文者所取法。其登進士第後,曾任國子博士、監察御史等職,卻因直言敢諫,屢次被貶,久久不得升遷。韓愈自認才高,不應受此待遇,因此作〈進學解〉一文自嘲。文中敘述一日國子先生教誨學生說:「學業要精進,就要勤勉;學業之所以荒廢,就是因為嬉戲。」學生卻回說:「老師您如此勤勉向學,作品的旨趣,及得上《莊子》、《楚辭》的宏肆深奧,寫作技巧也如同《史記》般豐富,能力比得上揚雄、司馬相如等人,雖然風格不同,但是技巧造詣是一樣的高明,內容豐富,文筆豪放。您如此努力,卻屢次被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4.神態、作為、氣韻。如:「作風」、「風度」、「風格」。《魏書.卷四十五.杜銓傳》:「銓學涉有長者風,與盧玄、高允等同被徵為中書博士。」
衝突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字中文關鍵字:衝突論英文關鍵字:conflict theory 參考文獻註1:吳逸驊。圖解社會學。易博士。 P.208註2:蔡文輝。社會學理論。三民書局。 P.205~P.217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