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2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28.133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心驚膽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退轉法時,維摩居士的對我的一段反論,現場的人聽了後,都同時證入無生法忍的境界。當時,我覺得十分慚愧,憂慮惶恐,對自己的不足感到驚慌害怕。我與他的境界實在是差太遠了,所以恐怕沒有辦法代表大家去探視維摩居士,希望世尊能夠改派別人去。」原文的「膽戰心驚」就是用來形容十分驚慌害怕。後來「心驚膽戰」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十分驚慌害怕。如《西遊記》第一○回:「龍王見說,心驚膽戰,毛骨悚然。」
擔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擔心、憂慮。唐.呂巖〈沁園替.火宅牽纏〉詞:「火宅牽纏,夜去明來,早晚擔憂,奈今日茫然。」《文明小史》第三回:「金委員為了此事,也著實擔憂。」
本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原來、根本。《二程集.河南程氏外書.卷一二.傳聞雜記》:「吾曾歷舉佛說與吾儒同處,問伊川先生。曰:『恁地同處雖多,只是本領不是,一齊差卻。』」《京本通俗小說.錯斬崔寧》:「功名二字,是俺本領前程,不索賢卿憂慮。」
出師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慮,恐付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當獎帥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复漢室,還于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于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依、允等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复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复之言,則責攸之、依、允等之咎,以彰其慢。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胜受恩感激!今當遠离,臨表涕泣,不知所云。 後出師...
食不知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飲食無法辨別美味。形容憂慮煩躁或忙碌勞累的樣子。唐.白居易〈初授拾遺獻書〉:「臣所以授官已來,僅將十日,食不知味,寢不遑安,唯思粉身,以答殊寵。」也作「食不甘味」。
寢食難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睡覺和吃飯都不安心。形容憂慮煩亂的樣子。如:「放榜前的焦慮,令他寢食難安。」也作「寢食不安」。
無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沒有病痛、憂慮。[例]安然無恙、別來無恙
介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意,將不愉快或憂慮之事存於心中,而不能釋懷。《後漢書.卷三八.度尚傳》:「所亡少少,何足介意?」《三國演義》第一七回:「吾觀七路之兵,如七堆腐草,何足介意?」
每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往往、常常。晉.陶淵明〈雜詩〉一二首之五:「值歡無復娛,每每多憂慮。」《二刻拍案驚奇》卷五:「所以這兩項人每每私自相通,時常要些孝順。」
有名無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名」指名聲、名義,「實」指實際的情形,名和實如果一致,那就是「名副其實」,但是如果空有虛名,卻沒有實際的權力或能力,那就是「有名無實」了。在所引典源《國語.晉語八》中,記載了一個故事:有一天,晉國的大夫叔向去拜訪韓宣子。韓宣子是晉國的六卿之一,地位非常顯赫,但是他卻憂慮自己貧困。聽了韓宣子的話之後,叔向卻向他道賀。韓宣子覺得很訝異,便問道︰「我有公卿之名,卻沒有公卿之財,想跟各位公卿贈送財物都沒有辦法,你為何要恭賀我呢?」表示韓宣子雖然身為公卿,但是卻無公卿的財富。在《管子.明法解》也有類似的用法,說明一個英明的君主,能善用人才,百官各司其職,讓國家長治久安。但是一個昏庸的君主,雖然有很多的...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