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29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74.542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然誤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一組精度相同之觀測中,將觀測誤差量,依其絕對值之大小次序排列,位於正中間之值,即為然誤差。
Melichthys vidua (Solander, 1845)
體卵型;尾柄無小棘列;尾鰭截平;體深棕色黑色;尾鰭基部白色,後半部粉紅色;胸鰭黃色;體長可達30公分。
南日本、台灣、菲律賓、印度--西太平洋區。
棲息珊瑚礁區的肉食性魚類。稚魚期的體色和成魚完全不同,幼魚曾被誤為紅鰭板機魨。
為高貴的觀賞魚。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輻鰭魚綱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魨目(Order Tetraodontiformes)
棘鰭魚首目(Superorder Acanthomorpha)
魨亞目(Suborder Tetraodontoidei)
鱸形系(Series Percomorpha)
板機魨科鱗魨科(Family Balistidae),Trigger Fishes
鱗魨上科(Superfamily Balistoidea)
尖吻鯖鯊灰鯖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Isurus oxyrinchus (Rafinesque, 1810)
體形紡錘狀,吻端尖突如錐;齒呈大型刀狀,不具小齒尖鋸齒緣;胸鰭窄長,前緣長度短於頭長;第一背鰭大型;第二背鰭及臀鰭很小且基底皆可扭轉;尾柄兩側各具一明顯之側隆脊;尾鰭近似新月形,腹面白色。
北緯60度至南緯50度間之世界各大洋海域均有其蹤跡。臺灣除西部外其餘各海域均有漁獲記錄。
水溫在16℃以上之水域,不論沿岸、近海、外洋均可發現其蹤跡,生性活躍,棲息水深0~150公尺,本種可能是所有鯊魚中游泳速度最快,動作最敏捷者。本種似乎有隨季節性洄游的情形。卵胎生種類之一,每胎產仔數4~16尾。以硬骨魚類為主食,有時亦可發現其食用海龜、鼠海豚、甚至其他種類的鯊魚。具危險性,不過少有攻擊人的記錄。最大應可成長至4公尺以上,雌、雄魚最小性成熟體長分別為280公分及195公分。胎仔產出體長60~70公分。
本種可由延繩釣釣獲,是臺灣地區沿近海鯊漁業中的多獲性種類之一,經濟價值頗高,魚肉魚鰭供食用,牙齒可製成藝品,供觀賞用。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軟骨魚綱(Class Chondrichthyes),Cartilaginous Fishes
有頜首綱(Superclass Gnathostomata)
板鰓亞綱(Subclass Elasmobranchii)
鼠鯊目鼠鮫目(Order Lamniformes)、Mackerel Sharks
鼠鯊科鯖鮫科(Family Lamnidae),Mackerel Sharks
聖嬰(艾尼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每年十二月,在南美洲東太平洋的厄瓜多爾海岸即有一股溫暖海水向南移動,這股暖流會取代當地原來向北流的秘魯寒流(又名洪保德洋流),因為這股暖流大都在聖誕節時間出現,所以當地人(西班牙人)稱它為El Niño。El Niño在西班牙語中為耶穌之子(the child of Christ)之意,故將之譯為「聖嬰」。
  聖嬰的強度每年不同,從中等強度至極強烈的聖嬰現象出現時,稱為聖嬰年;若無聖嬰現象相當微弱時,則稱為非聖嬰年正常年。聖嬰年的週期並不規則,通常在2-10年之間。在最近一百餘年間,最嚴重的聖嬰現象出現於1891年、1925年、1940-41年、1965年、1972-73年...
日本鬚鮫日本鬚鯊(虎仔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Orectolobus japonicus (Regan, 1906)
鼻瓣稍分葉;眼前方及下方具5枚肉垂;體背不具突出物隆脊。第一背鰭起點在腹鰭基底中點之後;第一背鰭鰭高約等於基底長;兩背鰭間距大於第一背鰭內緣長,而約等於第一背鰭基底長之半。體色混雜且顯眼,體背具寬而明顯之深色長方形鞍狀斑,鞍狀斑邊緣為鋸齒狀,中間具深色點,各鞍狀斑間呈淺色,具許多寬網狀線。
本種出現於西太平洋沿海,北起日本,南至越南、菲律賓。臺灣地區於西南海域可發現其蹤跡。
熱帶及亞熱帶近岸底棲性種類,夜行性;卵胎生,每胎可產仔20尾以上;以魚類及底棲性無脊椎動物為主食。在日本本種為定置網所漁獲,臺灣地區則通常為底拖網底延繩釣所漁獲。
供食用。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軟骨魚綱(Class Chondrichthyes),Cartilaginous Fishes
有頜首綱(Superclass Gnathostomata)
板鰓亞綱(Subclass Elasmobranchii)
鬚鮫目(Order Orectolobiformes)
鬚鮫科(Family Orectolobidae),Wobbegons
互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邏輯運算,設A、B為兩個輸入運算元,則A與B經「互斥」運算後輸出C,其真值表如下:輸入兩個相同運算元,則運算結果為0。輸入兩個不同運算元,則運算結果為1。
幕間插劇表演 (2)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表演類型名詞。原本這種表演是指伊莉莎白女皇時期(在位時期1558∼1603),在領主家宴會時,演員在迴廊演出的秀。大部分的內容沒有特殊意義,純粹是點綴宴會的消遣。稍後,在文藝復興時期(約1430∼1650),幕間劇變成穿插在一部長戲中的表演。十五世紀後期,劇作家約翰海烏德(John Heywood, 1497-1961)成立了國王幕間劇表演工作者團(The Players of the King´s Interludes),他們專門在特殊的節日和私人的宅院演出。它的主題情節可分為五種: 道德的、者人性善與惡的掙扎。 政治性的。 教育學的,例如:約翰瑞德佛(John Redford)所編的《...
J. P. Mobley《Dictionary of Theatre and Drama Terms》.
點紋斑竹鯊狗鮫(狗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Chilloscyllium punctatum (Müller et Henle, 1838)
軀幹及尾部較修長;吻端圓;體側不具隆脊。背鰭大型且呈較尖銳之大三角形,稍大於腹鰭;第一背鰭起點較前,在腹鰭基底前1/2處;臀鰭起點在第二背鰭後角稍後方,起點至後角之長稍短於尾鰭下葉起點至後緣缺刻之長。成魚體色深棕,通常不具體斑,但仔魚時具橫向之淡黑色斑點。
本種於印度、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印尼、越南、中國大陸、日本、菲律賓、澳洲沿海均可發現其蹤跡,臺灣地區於台東、東港、高雄沿近海域有漁獲記錄。
常見的種類,只知其為近岸底棲性種類,卵生,其餘相關之生態習性資料仍不得而知。最大漁獲體長約95公分。
可由底拖網漁獲,供食用。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軟骨魚綱(Class Chondrichthyes),Cartilaginous Fishes
有頜首綱(Superclass Gnathostomata)
板鰓亞綱(Subclass Elasmobranchii)
鬚鮫目(Order Orectolobiformes)
竹鯊科天竺鮫科(Family Hemiscylliidae),Bamboosharks
Heterodontus japonicus (Maclay et Macleay, 1884)
上眼眶隆棘低,眼後往下方傾斜的角度不明顯;上下頜後方臼齒皆呈圓形;體背中線不具隆棘。第一背鰭起點與胸鰭起點相對;臀鰭基底長之2倍約等於由臀鰭基底末端至尾鰭下葉起點之距離。體色淡棕,具深棕色之鞍狀斑紋。
本種出現於西北太平洋之日本外海、韓國、中國大陸沿近海域。臺灣地區北部海域偶而回以漁獲。
經常出現於溫帶大陸棚水域,棲息水深6~37公尺,底棲性,喜棲息於多岩礁及海藻覆蓋的海底,游泳速度緩慢,經常是利用胸鰭及腹鰭在海底如步行般的移動。卵生,經常將螺旋狀的卵筴產於石縫中纏於大型海藻上,每次產卵2枚,產卵季節在3~9月,3、4月是盛產期,孵化期則約為1年。
可由底拖網底延繩釣所漁獲,供食用。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軟骨魚綱(Class Chondrichthyes),Cartilaginous Fishes
有頜首綱(Superclass Gnathostomata)
板鰓亞綱(Subclass Elasmobranchii)
虎鯊目異齒鮫目(Order Heterodontiformes)
虎鯊科異齒鮫科(Family Heterodontidae),Bullhead Sharks, Horn Sharks, or Port Jackson Sharks
白斑星鯊星貂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Mustelus manazo (Bleeker, 1854)
體形頗修長;頭短;胸鰭前體長為全長之17~21%;口前吻長為全長之5.7~7.5%;眼眶前吻長為全長之6~7.8%;兩鼻孔間距頗窄,約為全長之2~2.9%;齒呈臼齒狀;兩背鰭間距約為全長之19~23%;第一背鰭呈寬三角形,基底中點較接近腹鰭而離胸鰭稍遠;胸鰭前緣長度為全長之11~15%,後緣寬度為全長之7.5~14%;腹鰭前緣長度為全長之5.4~8.2%;臀其高度為全長之2.2~3.4%;臀、尾鰭間距大於第二背鰭高度,為全長之6.5~9%。體背顏色灰棕色,腹部淡色,體表通常具白色亮點,不具暗點暗斑。
本種出現於西北太平洋岸沿近海域,北起日本南至越南均可發現其蹤跡,另外西印度洋之肯亞沿岸亦可發現其蹤跡。臺灣於東北部海域是常見的種類。
經常出現於熱帶及亞熱帶陸棚區,嗜好砂質泥質的底質。卵胎生,每胎產仔1~22尾,2~6尾(平均5尾)較為常見。母體體型愈大有產仔數愈多的情況,妊娠期10個月,春季產仔。主要以底棲性無脊椎動物為食,其中主要為甲殼類。最大可成長至117公分,成熟體長則在60~70公分間。胎仔產出體長約30公分。
可由底拖網延繩釣所漁獲,供食用。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軟骨魚綱(Class Chondrichthyes),Cartilaginous Fishes
有頜首綱(Superclass Gnathostomata)
板鰓亞綱(Subclass Elasmobranchii)
白眼鮫目(Order Carcharhiniformes)、Ground Sharks
皺唇鯊科(Family Triakidae),Houndsharks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