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6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白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寓齋,仕金樞密院判官,《金史》有傳。白樸七歲遭逢壬辰之亂。次年,金亡,白華奔宋,樸隨詩人元好問北渡,戰亂中母親為蒙軍所奪,遂寄養於大詩人元好問,好問待之如子,元白二家本為中州世契,其情誼是從唐代元稹、白居易時就建立起來的,世代以來投合無間,兩家子弟亦常舉長慶故事,以詩文相往來。樸為元好問之通家侄,而親炙之,謦欬談笑,都能默記,遂養成不同於流俗之深厚古典文學根基,進而流現於文學作品中,成為後進中的翹楚,呈展大家之風範。元好問曾為樸詩曰「元白通家舊,諸郎獨汝賢。」又曰「通家吾未老,倚杖望高軒。」對白樸之器重與肯定,可見一斑。...
風光月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時少,干戈征戰之時多。」意思是說就歷史來看,古往今來清明太平的日子少於黑暗動亂的,文風鼎盛的時候少於戰亂頻仍的。在此,「風光霽月」是用以形容清平盛世,與〈楚泊亭〉詩中的「霽月光風」語義不同。另宋代黃庭堅的〈濂溪詩序〉,文中亦用了「光風霽月」,文曰:「舂陵周茂叔,人品甚高,胸中灑落,如光風霽月。」則是以「光風霽月」稱頌周敦頤人品之高潔,又是另一個引申的語義。
夔州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之亂到滯留巴蜀的生活。當時杜甫五十五歲。此時安史之亂雖已結束,但吐蕃、回紇卻乘虛而入,藩鎮擁兵割據,戰亂時起,國家仍是動蕩不安。而這時杜甫生活困苦,既擔憂時局,又深知自己已無力匡扶國運。於是便又在滯留夔州期間,將自己暮年多病的苦況、關心國家命運的深情及對昔日長安生活的懷念,結合眼前蕭森的秋景,融鑄於詩作中,寫成了一首悲壯蒼涼、意境深閎的〈秋興八首〉。大曆三年(七六八)初,他離開夔州,乘舟出峽。抵峽州(宜昌古稱)後受到地方官的熱情款待,並在下牢溪畔的津亭,為他設宴洗塵。他寫了《春夜峽州田待禦長史津亭留宴》一詩以記其事。他還...
殫思極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殫精竭慮」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殫精竭慮」原作「殫思極慮」。白居易,字樂天,晚年居於香山,自號香山居士。他出身在一個小官僚的家庭,青年時期,由於戰亂而在顛沛流離中度過。長期貧困與居無定所的生活,讓白居易真實體會了人民的痛苦,所以他的文學作品中帶有濃厚的現實主義色彩,極能反應真實的世界。白居易仕宦生涯的前期,可說是一帆風順,二十九歲便登進士,三十二歲任校書郎,後來又被拔擢為翰林學士。在這個時期,白居易有感於自身所見所聞,故深有經世濟民的使命感,〈策林〉七十五篇就在此時寫成。文中白居易針對當時經濟、政治、軍事、文教各方面的弊端提出改革意見,大聲疾呼統治者應以天下之心為心,以百姓之欲為...
暫勞永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所以現在也不應該輕視。既然匈奴願意進見,就不應當拒絕,才能在禍亂發生之前,給予適當的處理,以遏阻邊境戰亂的發生。後來「一勞永逸」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經過一次的勞苦,就能獲得永久的安逸。
中國教育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閭共祭器,旅共表器,黨共射器,州共賓器,鄉共吉凶禮樂之器」,可見禮樂之器當時是多麼重要。 東周 戰亂頻仍,禮樂崩壞。諸侯開始在設立自己的官學,稱為「癢宮」。然而此時的教育開始由官方向民間延伸和發展,「天子失官,學在四夷」,所謂「百家爭鳴」就是當時教育的典型寫照。由於戰亂頻仍的關係,各國都需要大量的人才為自己服務,而私學的盛行正好滿足了統治者的需要,也帶來了春秋戰國時期的教育繁榮。 思想學派 儒家:代表人物包括孔子、孟子、荀子,主張恢復禮制,並...
民生凋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偃蹇困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艱難困頓。多指命運坎坷。如:「少時意氣風發的他,步入中年後竟然偃蹇困窮,流落街頭。」
郭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生平2 思想3 著作4 評價5 參考文獻 生平郭璞(276年 324年),字景純,河東聞喜縣人(今山西省聞喜縣),西晉建平太守郭瑗之子。東晉著名學者,既是文學家和訓詁學家,又是道學術數大師和游仙詩的祖師。西晉末年戰亂將起,郭璞躲避江南,歷任宣城、丹陽參軍。晉元帝時期,升至著作佐郎,遷尚書郎,又任將軍王敦的記室參軍。324年,力阻駐守荊州的王敦謀逆,被殺,時年49歲。事後,郭璞被追賜為「弘農太守」。晉明帝在玄武湖邊建了郭璞的衣冠塚,名「郭公墩」。郭璞之子敦驁被封為臨賀太守。 思想 郭璞在治學門徑上既接受儒家傳統,又...
烽煙四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到處有戰亂。如:「在這風聲鶴唳,烽煙四起的亂世,能保住性命已是不容易了。」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