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1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沽名釣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名釣譽」。見「沽名釣譽」條。 01.明.王世貞《鳴鳳記.第一一齣》:「風塵奔走,愁腸與誰剖?追想我日糾劾仇賊,豈是沽名干譽,也只要三策安邦國,一劍誅豪右。」 02.《清史稿.卷四七七.循吏列傳二.童華》:「世宗召見,責以沽名干譽,對曰:『臣竭力為國,近沽名;實心為民,近干譽。』」 參考詞語︰釣譽沽名注音︰ㄉ|ㄠˋ ㄩˋ ㄍㄨ ㄇ|ㄥˊ漢語拼音︰diào yù gū míng釋義︰即「沽名釣譽」。見「沽名釣譽」條。 01.明.無名氏《四賢記.第一九齣》:「常言道濟人之急,並不是釣譽沽名做聲勢。」 02.清.鄭觀應《盛世危言.卷三.吏治下》:「為國家謀長久……毋釣譽沽名,毋模棱兩可。」 ...
美輪美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9.《廣東通志.卷六○.藝文志二》引明.陳贄〈番山亭記〉:「巡撫嶺南兵部亞卿平西揭公、侍御富春周公、姑蘇盛公,命番禺知縣嚴遜,以海舶餘材重構焉。不旬日而亭告成。渠渠翼翼,美輪美奐,視有加。」
栩栩如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語本《莊子.齊物論》:「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後形容貌態逼真,彷彿具有生命力。《負曝閑談》第二一回:「雕刻就的山水、人物、翎毛、花卉、無不栩栩如生。」
蚍蜉撼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參考詞語︰蚍蜉撼木注音︰ㄆ|ˊ ㄈㄨˊ ㄏㄢˋ ㄇㄨˋ漢語拼音︰pí fú hàn mù釋義︰猶「蚍蜉撼樹」。見「蚍蜉撼樹」條。 01.宋.趙與時《賓退錄.卷二》:「又黃次伋者,不知何人,賦評孟十九篇,極詆孟子,且及子思,……蚍蜉撼大木,可笑不自量也。」  參考詞語︰撼樹蚍蜉注音︰ㄏㄢˋ ㄕㄨˋ ㄆ|ˊ ㄈㄨˊ漢語拼音︰hàn shù pí fú釋義︰不自量力的人。見「蚍蜉撼樹」條。 01.宋.劉克莊〈沁園春.疇遭逢〉詞:「後身定作班揚,彼撼樹蚍蜉不自量。」 02.金.元好問〈論詩〉詩三○首之三○:「撼樹蚍蜉自覺狂,書生技癢愛論量。老來留得詩千首,卻被何人校短長。」 
鞠躬盡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諸葛亮〈後出師表〉(據《三國志.卷三五.蜀書.諸葛亮傳》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引)夫難平者,事也。先帝敗軍於楚,當此時,曹操拊手,謂天下以定。然後先帝東連吳、越,西取巴、蜀,舉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計而漢事將成也。然吳更違盟,關羽毀敗,秭歸蹉跌,曹丕稱帝。凡事如是,難可逆見。臣鞠躬盡力,死而後已,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枯竭、乾涸。《詩經.大雅.召旻》:「池之竭矣,不云自頻。」《國語.周語上》:「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
信手拈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過,不消一捏。有人要與祖師作主,便請出來與少林相見,還有麼?」良久,曰「果然。」上堂,拈起拄杖曰:「日德山、臨濟1>,信手2>拈3>來,便能坐斷十方4>,壁立千仞5>。直得冰河焰起,枯木花芳。諸人若也善能橫擔豎夯,遍問諸方;苟或不然,少林倒行此令去也。」擊禪床一下。 〔注解〕 (1) 德山臨濟:指德山宣鑒禪師及臨濟義玄禪師。 (2) 信手:隨手。 (3) 拈:拈提。即禪師法,舉古例來開示的意思。 (4) 十方:佛教以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為十方。泛指各處、各界。 (5) 壁立千仞:形容岩壁矗立之勢極高。仞,音ㄖㄣˋ,古代以七尺或八尺為一仞。見「壁立千仞」。 ...
門可羅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失去官職後,就不再有人造訪,門外冷冷清清,空曠得似乎可以張開用來捕捉鳥雀的大網。後來,他又官復原職,日的賓客又再度登門了。這一失一得、一貧一富交替所形成的不同景況,讓翟公看透了世情,識清了這世態炎涼。《史記》作者司馬遷以翟公的這段史實,表達了對官場中人情冷暖之感慨,更說到:「夫以汲、鄭之賢,有勢則賓客十倍,無勢則否,況眾人乎!」意思是說:像汲、鄭這樣出色的人,都會遇到這種冷暖的待遇,何況是一般人呢?司馬遷恐怕也反應自己當下的心情吧!後來「門可羅雀」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做官的人失勢後賓客稀少的景況。亦可用以泛指一般來客稀少、門庭冷清的景況。
濫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水流發源的地方。因其水量非常淺小,而僅能浮起一個酒杯,故稱為「濫觴」。《荀子.子道》:「者江出於㟭山,其始出也,其源可以濫觴。」《文選.郭璞.江賦》:「惟岷山之導江,初發源乎濫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破的、舊的。如:「敝帚自珍」、「棄之如敝屣」。《論語.子罕》:「衣敝縕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宋.錢公輔〈義田記〉:「晏平仲敝車羸馬,桓子曰:『是隱君之賜也。』」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