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2439.2601 ms
共 100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簞食瓢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釋義2 出處3 翻譯4 近義5 反義6 造句 釋義簞,古代盛飯的圓形竹器。瓢,盛水的容器。 比喻過著清苦的生活。 出處論語雍也:「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翻譯孔子說:顏回真賢德!一籃飯,一瓢水,在陋巷,每個人都受不了那窮困的愁悶,他卻不改他那自有的快樂。顏回真賢德! 近義粗茶淡飯 曲肱而枕 反義酒池肉林 食前方丈 造句有志氣的文人,寧可過著一直簞食瓢飲的生活,也不貪圖那不應得的錢財。
|
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個人在社會中所擁有的名位、職責與權利的範圍。如:「身分」、「本分」。《禮記.禮運》:「男有分,女有歸。」
|
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內容虛無所有的狀態。與「滿」相對。[例]空屋、撲空、買空 ◎
|
坎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人潦倒不得志。[例]他雖然命運坎坷,但仍以無比的信心與毅力,戰勝所有的逆境。
|
閉門造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指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文殊菩薩代表智慧,普賢菩薩代表修行。透過智慧開悟後,還須勤於修行,才能使本就存有的佛性透顯出來。未證成佛身時,即為三者未能融合,此時一佛二菩薩似乎是三個個體;當證成佛身時,三者則合為一體。欲修行者,必須先了解這個道理,然後順應因緣來修行,如此便能與佛祖最初的修行相應和。這就好像雖然關起門在家製造車子,但因為依循著一定的規則,所以成品能完全符合應行的軌跡。「閉門造車」這句成語在這裡原是用來比喻依循著一定的原則行事,後則轉用於比喻凡事只憑主觀辦事,不問是否切合實際。
|
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現有的。同「現」。《戰國策.韓策一》:「見卒不過二十萬而已矣。」《史記.卷七.項羽本紀》:「士卒食芋菽,軍無見糧。」
|
青黃不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青,指還沒成熟的綠色禾苗;黃,指舊有的黃熟穀物。「青黃不接」指新穀還沒成熟,存糧又已吃完。※語或本宋.歐陽修〈言青苗錢第二劄子〉。後用「青黃不接」比喻有所匱乏,一時難以為繼。
|
實至名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人有真才實學,也獲得應有的美稱。[例]陳小姐當選全國十大傑出女青年真是實至名歸。
|
空穴來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耽於逸樂,而且聽信讒言,放逐屈原,激起宋玉內心的不平,於是就借著「風」諷刺楚頃襄王說:「這是大王獨有的風啊,百姓哪能共享呢?」楚頃襄王說:「風是自然的產物,不分貴賤都可以接受風的吹拂,怎能是我的風呢?」宋玉回答說:「我聽老師說過:枳樹的枝椏彎曲,就會招鳥兒在上面築巢;有了空的洞穴,自然就會把風招來。風所依託的環境不同,氣概自然就有所不同。這個高臺處於王宮清幽之地,所吹來的風當然清爽宜人,但只屬於大王和貴族們;而百姓們居住在污穢、低窪的陋巷裡,身處混濁之地,所吹的風,是混雜著許多泥沙和腐臭之氣,當然無法和大王的清爽之風相比。因為承受風的環境不同,對君王來說,是一種享受;但對百姓而言,卻是一種折...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