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3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牡丹社事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氏王朝在台政權,並接受施琅恭陳的「台灣棄留疏」,將台灣收編為大清帝國版圖,但實際上仍視之如海上荒島,未曾積極規劃治理台灣,而是在防範台灣,統制台灣。2、對台政策:對在台的閩、粵漢人採取禁制政策,對原住民實施隔離、禁止與漢人往來的政策,視之為化外之民,長期以來並無對人民、土地行使管轄主權的觀念,當原住民涉及外交事務談判時,清廷屢屢應對失措。 二、日本政府明治維新後的野心1867年幕府將軍德川慶喜被迫上表「大政奉還」,結束江戶時代。隨後的明治維新過程中,大量武士(士族)失業,造成極大的社會問題。於是西鄉隆盛等人提出「征韓論」...
曾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反詞:未曾
杳無蹤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沒有絲毫蹤影、痕跡。[例]他這一去杳無蹤跡,未曾捎來隻字片語。
含血噴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能隱姓埋名,而且聲名遠近皆知。果然,不久之後,禪院失火,禪師除了勞動於土木重建外,對於傳道解惑的功課未曾懈怠。也許是對無法遵循死心禪師的囑咐,有所愧疚,他曾經作了一首野狐偈頌(佛教詩歌,四言一句),大意是說:「若要含血噴人,必先弄髒了自己嘴巴。自己就一隻不守清規的野狐,每天說一些自以為是的佛法,不就像野狐迷了路,狂走一般。這時要有一聲棒喝,將野狐喚回,急煞步中,野狐骨碌翻了個筋斗。」百丈和野狐,在佛教中都具特殊意思。百丈清規是禪居應守的規矩;野狐,則象徵了偏解的佛理。崇覺空禪師以此自喻,說自己偏解佛法,有如含血噴人一般,自己已先弄髒了還不自知,需要有人「驀地將他喚回」。記載這段故事的文獻《羅湖...
發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陰謀或罪跡等被察覺。《史記.卷八.高祖本紀》:「九年,趙相貫高等事發覺,夷三族。」《儒林外史》第一三回:「查本犯未曾發覺之先,自潛跡逃往貴治。」
阿堵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晉王衍嫉其婦貪濁,口未曾言錢字。婦欲試之,使婢以錢繞床,王衍晨起,即令婢曰:「舉卻阿堵物。」見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規箴》。後遂借指錢。宋.張耒〈和无咎〉詩二首之二:「愛酒苦無阿堵物,尋春奈有主人家?」
旨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主旨目的。[例]由於未曾參與上次的御前會議,所以不了解聖上寫出來的文章旨意。
未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似詞:1.不曾、未曾
臨淵履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戒慎恐懼。如:「他處理公務一向臨淵履薄,所以直到退休都未曾發生有虧職守的情事。」
急如星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晚有兒息。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童,煢煢孑立,形影相弔。而劉早嬰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湯藥,未曾廢離。逮奉聖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後刺史臣榮舉臣秀才,臣以供養無主,辭不赴命。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猥以微賤,當侍東宮,非臣隕首所能上報。臣具表聞1>,辭不就職。詔書切峻2>,責臣逋慢3>;郡縣偪迫,催臣上道4>;州司臨門,急於星火。臣欲奉詔奔馳5>,則劉病日篤6>,苟順私情,則告訴7>不許,臣之進退,實為狼狽8>。……願陛下矜愍愚誠,聽臣微志,庶劉僥倖,保卒餘年。臣生當隕首,死當結草,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 〔注解〕 (1) 具表聞:詳盡地上表奏聞。 (2)...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