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7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2.443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文化再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念外,更要積極地灌輸某些價值,因此所保留或排除的內涵,其實文化專斷地執行象徵暴力之結果。2. 教學的權威:教學行動便蘊含權威的要素,在運用具相對自主性,讓教學行動得以運作順利。教學權威是一種專斷的權力,執行時會讓人誤認教育的權威是合法,甚至有積極正面的作用。3. 教學的任務:為一種灌輸過程,讓專斷的文化...
成功高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外科主任,現為台灣大學醫學院名譽教授,臺灣醫事聯盟協會榮譽理事長曹永和:中央研究院院士陳維壽: 蝴蝶權威,成功高中昆蟲博物館創辦人兼負責人,中華民國保護動物協會賞蝶會會長,生態保育學會學術委員,[[國立臺灣博物館] ]研究員連勝彥:清傳高商董事長,曾任中國書法學會理事長趙公正:成功高中國文名師,臺北市政府教育局作文指導專欄作家劉盛烈:臺灣第一位理學博士,國立臺灣大學化學系名譽教授,曾任臺灣警備司令部臨時通譯官鈕則誠:台灣生死學教育權威教授,南華大學...
道德兩難問題教學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L.Kphlber)道德發展理論。皮亞傑認為兒童道德發展是從不關切任何規範(無律期),到懼怕權力和權威而遵守規範(他律期),最後發展到能自動遵守規範和表達他所認定的規範(自律期),此時不會盲目迷信權威,行無對錯不僅視其行為後果,且考慮當事人的行為動機。柯柏格承襲皮亞傑的觀點並加以發揚光大,進而提出三時期六階段的道德發展理論,第一期為道德成規前期(preconventional level)約從幼稚園到小學低中年級,又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避罰犯...
途徑-目標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environmental factors)(1)任務結構(task structure)(2)正式權威系統(formal authority system)(3初級工作團體規範(primary work group norms) 領導效果(leader effectiveness)/結果變項(1) 部屬的工作滿意度(2) 部屬的動機(3) 領導者的被接納程度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途徑-目標理論Keyword:Path-Goal Theory 參考資料謝文全(2012)。教育行政學(四版)。台北市:高等教育。P.219-2...
個人主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個人主義是一種道德的、政治的、和社會的哲學,認為個人利益應是決定行為的最主要因素,強調個人的自由和個人的重要性,以及「自我獨立的美德」、「個人獨立」。個人主義反抗權威以及所有試圖控制個人的行動—尤其是那些由國家或社會施加的強迫力量上。因此個人主義直接的反抗將個人地位置於社會或共同體之下的集體主義。個人主義經常被人與利己主義相混淆,但事實上個人主義與利己主義是不相同的,而個人主義也是自由主義的構成要素。目錄1 政治個人主義2 個人主義和社會3 經濟個人主義4 公民個人主義5 反對觀點6 參考文獻 政治個人主義在政治哲學上,...
與問題,7.評量學習者之學習。亦即,在問題導向學習中,教學者居於輔助學習的地位,與傳統教學中教學者之權威角色大相逕 庭,而且在問題導向學習中的教學者應做到下列四項:提供學習者思考性之開放問題,並安排真實問題情境,從師生的問答互動中,挑戰學習者既有的觀念及思考。使學習者有充分時間傾聽他人觀點,同時亦能盡力為自我之主張進行辯護,並於教學者與同儕的回饋中釐清思考脈絡,以增進對問題瞭解的深度及廣度。激發團體思考程序,藉著提出問題以鼓勵學習者作必要的反應,並適時地參與團體的討論。引導學習者針對問題進行討論,進而分析問題、找出相關資...
國家機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概要2 功能論看國家機器3 衝突論看國家機器4 關鍵字5 參考文獻 概要「國家機器」(state apparatus)意指具有行政、軍事、治安等功能的組織,它是一個典型巨大的行政權威科層制,國家機器對內具有權力正當性以及可以合法行使武力或暴力,對外則具有管理該領土內事務的法人地位。透過國家機器,使得政府得以運用來自人民承認正當性的權力,運作於市民社會之中,並且基於法令規範使國家機器能從市民社會攫取資源去創造具有行政能力、控制力的機關,使得國家機器得以順利運行。(註1) 功能論看國家機器功能論學者Parsons認為...
義務倫理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義務倫理學(deontology ethics)西方到了近代,特別是十七、十八世紀的啟蒙運動時代,湧現一般日常生活行事都以自身理性運用為依歸的風潮。康德的義務論倫理學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將個人理性思考的地位置於各種形式的權威之上。他主張,每個人應遵循自己內心中的「無上命令」(Categorical Imperative),這個無上命令可以化作一項「可普遍化原則」(principle of universalizability):你要如此行事,好讓你的決定成為律法;也就是說,你要怎麼做,完全看你是否願意讓別人處在你同樣的情...
威權國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概要2 特色和區別3 關鍵字4 參考文獻 概要威權主義(Authoritarianism)又稱威權政體(Authoritarian regime),也有學者因其與「權威」無關,又稱其為專制政體或獨裁政體。是指處於民主政體和極權政體之間的一種非民主、非極權的政體形式。特點是政府常運用軍警武力、暗殺等暴力手段,用來維持和執行社會控制。威權政府被視為有限的多元政治體制,政府接受某些特定的或組織參與政治活動和權力取得,但這些社會團體的政治權力通常並非真正由人民的自由意志所參與或授權,而是由統治者刻意扶植創造的「假」社會團...
催化領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點。但是教學是一種專業,學校教師屬於專業人員,為激發教師的專業潛能以發揮教育專業的效果,並不適合實施權威式領導,學者因此建議行政領導人員宜採用「協同合作」(collaborative)的領導方式,以發揮學校成員集體(collective)智慧,此種思維促進「催化領導」的概念興起,並自1990年代開始盛行美國學校界。 概念起源催化領導的概念源自於轉型領導,轉型領導原只能激發組織成員超越個人目標以追求組織目標達成的一種個人領導特質,後來慢慢轉店為促使同仁共同致力於完成組織目標的一種領導行為,而催化領導便是達成領導目標的一種領...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