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 35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一衣帶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流,最寬處可達一千七百多公尺。但隋文帝為了強調他出兵南陳的決心,所以用衣帶來形容長江。開皇九年,陳朝滅亡,結束了東晉以來二百六十餘年的分裂戰亂。「一衣帶水」就是直接摘自典源的一個成語,原被用於形容江流狹窄有如一條衣帶,後亦用於泛指江河阻隔不足以限制交往。
|
多難興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災難,也是不可猜測的。也許因為國家多難,反而使國防更為鞏固,疆土更為擴大;也許因為國家無難,反而招致滅亡,失掉疆土。所以鄰國是否有難,您一定不可任意猜測。」晉平公聽了,便答應了楚王的要求。後來「多難興邦」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國家多難,則上下團結奮發,促使邦國更加興盛。
|
抱頭鼠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頭鼠竄,以歸漢王。借兵東下,戰於鄗北,成安君死於泜水之南,頭足異處。此二人相與,天下之至驩也,而卒相滅亡者,何也?患生於多欲而人心難測也。今足下行忠信以交於漢王,必不能固於二君之相與也,而事多大於張黶、陳釋之事者,故臣以為足下必漢王之不危足下,過矣。」 〔注解〕
(1) 信:韓信(?∼西元前196), 秦末漢初著名軍事家。淮陰人。年輕時曾忍少年胯下之辱,後助漢高祖伐魏、舉趙、降燕、破齊,封為齊王,後徙封楚王,高祖熒欋背叛,偽作雲夢之會,擒置咸陽,降封淮陰侯,終為呂后所殺。
(2) 常山王:張耳(?∼西元前202),戰國末大梁人,與陳餘為至交好友。秦末,陳涉率兵起義,張耳、陳餘響應。從項羽入...
|
脣亡齒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道以便攻打虢國,虞國大夫宮之奇極力勸諫虞公不要答應,他說:「虢國是虞國的屏障,兩國互為表裡,如果虢國滅亡了,虞國必然也會跟著滅亡。我們不能開啟晉國侵略野心,更不能輕忽的引進外國的軍隊。一次已經太過分了,怎麼可以再有第二次呢?諺語所說『頰骨和牙床互相依存,就像是沒有了嘴脣,牙齒就會寒冷』的道理,指的就是虞國和虢國的情況。」但是虞公不聽從規勸,認為晉國不會傷害同宗的虞國,因此答應了晉國的要求。果然晉國滅了虢國之後,就在回程中也把虞國給滅了。典源又見《左傳.哀公八年》。內容則是表述魯哀公八年時,吳國要攻打魯國,公山不狃對吳王說:「魯國雖然沒有靠山,可是一旦有事情發生,諸侯都會來救援。晉國與齊國、楚國...
|
不約而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據《史記.卷一一二.平津侯主父列傳.主父偃》載,漢武帝時,朝中兩位大臣嚴安和徐樂上書,文中對秦朝的滅亡有所評論。他們認為秦始皇在取得政權後,不但沒有體恤民情,予民休息,反而好大喜功,不斷發動戰爭,造成社會更加不安定,賦稅更加的沉重,民不聊生,屍骨遍地。於是在秦始皇死後,天下群雄並起,紛紛領兵抗秦。而這些豪傑之士其實原只是一般的平凡百姓,非王公貴族之後,沒有任何權勢,也沒有精良武器,這些人之所以「不謀而俱起,不約而同會」,是因為秦的苛政使民心思變,叛軍的勝利完全是時勢所趨。此處「不謀而俱起,不約而同會」,指沒有事先商量就一起行動,沒有事先約定就一起會合,後來「不約而同」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
|
不翼而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視察農事是否順利,這關乎國家的民生大計,而不是為了遊玩。如果為了遊玩而勞民傷財,必定會引起民怨,導致滅亡。」桓公聽了一直點頭稱是。管仲又勸諫桓公說,他貴為君王,所說的話傳播速度很快,即使沒有翅膀也會一下子飛到千里之外,告誡他一定要謹言慎行。後來「不翼而飛」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比喻消息、言論等不待推廣便迅速傳播,後來則多於比喻物品無故遺失。
|
流芳百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據《三國志》載魏文帝曹丕在甄后過世之後,想要立文德郭皇后,中郎棧潛知道這個消息就上疏說:「歷代帝王治理天下時,因為外有賢臣輔佐,內有賢明的妻子相助,所以國家更加興盛,例如黃帝的元妃嫘祖,舜的后妃娥皇和女英,都是以賢明的美名流傳於世,而夏朝的桀會逃亡到南巢,是因為寵愛末喜,終日飲酒作樂,又暴虐無道,以致亡國;商朝的紂王,在眾臣面前施行炮烙的酷刑,藉以取悅妲己,導致國家滅亡。由這些例子來看,立皇后應該要謹慎,除了出身世族,更要德性賢淑,能管理六宮,虔誠奉侍祖先,述治女教者。後宮和諧,帝王才能專心治理天下。」後來「流芳百世」這句成語可能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美名流傳後世、為人所稱頌。
|
自投羅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近義:自掘墳墓,自墜陷阱反義:全身遠害辨似: 「自投羅網」及「自掘墳墓」都有自取滅亡的意思。 「自投羅網」側重於自己走入別人預設的圈套裡;「自掘墳墓」側重於自己製造讓自己毀滅的環境。 自投羅網 自掘墳墓 辨似例句 ○ ㄨ 警方設好圈套,等待凶嫌~。 ㄨ ○ 你把錢都拿去賭博,不是等於~嗎?
|
揭竿而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揭竿而起」典源作「揭竿為旗」,出自西漢文學家兼政論家賈誼的〈過秦論〉。文中指出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施行暴政,以致陳涉(名勝,字涉)能以一介貧賤之士,率領數百個疲累的士卒,以砍下的樹枝為兵器,高舉竹竿作為號召群眾的旗幟,使得天下人群起響應,終於遭到滅亡的命運。後來「揭竿而起」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起義舉事。在《史記.卷四八.陳涉世家》也引用了這一段文字。
|
窮途末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然後點出本意。文中說明秦朝極盛之時,雖然統有天下,但是到了「晚節末路」,各路豪傑起義,咸陽危殆,最後滅亡,主要的原因就是宗室諸侯不肯相救。其中「末路」是指朝代的末期,引申比喻沒落衰亡,窮困潦倒的境地。後來這兩個典源被合用成「窮途末路」,用來形容無路可走,處於十分窮困的境況。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