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5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惡貫滿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滿盈」。見「惡貫滿盈」條。 01.《唐語林.卷五.補遺》:「主辱臣死,當臣致命之時,惡稔罪盈,是賊滅亡之日。」
體無完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無完膚」原作「體無完皮」。三國時,魏任命司隸校尉鍾會為鎮西將軍,舉兵伐蜀,因遭蜀將姜維阻於劍閣,久攻不下,因此萌生退兵之意。另一魏將鄧艾趁此率軍向南轉進,深入蜀地,大破蜀軍,逼近成都。後主劉禪覺大勢已去,遂送印請降。鄧艾率軍進入成都,蜀漢滅亡。此次戰役中,鄧艾的奇襲戰術居首功,也因此他深感驕傲,不但擅自任命師纂為益州刺史,拜劉禪為驃騎將軍,又將蜀國舊臣,依其地位高低,或任命為朝廷官員,或收為下屬。鄧艾居功自傲,成為鍾會讒謗他的藉口,鄧艾從此受到司馬昭的猜忌。後來,鄧艾和司馬昭在商量滅吳之策時,意見不同,鍾會、衛瓘、師纂等人乘隙向司馬昭誣告鄧艾謀反,於是朝廷下詔逮捕鄧艾父子,派鍾會負責將他們...
殷鑒不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殷商滅亡的教訓,近在眼前。語出《詩經.大雅.蕩》。後用「殷鑒不遠」比喻前人的教訓近在眼前,不可不慎。
日暮途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拖出來,鞭了三百下才洩憤。  伍子胥有一位好朋友申包胥,當初伍子胥逃亡的時候,曾恨恨的說:「我一定要滅亡楚國。」申包胥也肯定說:「我一定要保存楚國。」當楚國戰敗的時候,申包胥曾逃到山裡,聽說伍子胥掘墓鞭屍便派一個人去責備伍子胥,說他這樣報仇,未免太過份了。伍子胥便對來人說:  「你回去告訴申包胥:我一心想報仇,恐怕來不及,就像一個行路的人,天已經晚了,而路還很遠,也就顧不得倒行逆施了。」  於是申包胥便到秦國去求救,秦國不肯出兵,申包胥便在秦庭哭了七天七夜不停,秦哀公覺得很可憐,便說:「楚國雖然可惡,但有這樣的臣子,能不...
東道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武去見秦國國君,希望能化解這次的危險。燭之武見了秦穆公,說:「秦、晉兩國包圍鄭國,鄭國已經知道自己要滅亡了,如果滅了鄭國對您有好處,那就勞煩您了。但是,必須隔著晉國才能占領遙遠的鄭國,來作為秦國的邊邑,您知道這是很困難的,用滅亡鄭國來增加鄰國的實力,就等於您本身力量的削弱。如果赦免鄭國,讓它作為秦國在東邊道路上寄寓之所的主人,負責招待秦國使臣的往來,供應所需的一切,這對您是沒有害處的。晉國哪有滿足的時候?等占領了鄭國作為東邊的疆界,勢必又要擴張它西邊的領土,到時晉國不損害秦國,還能從哪裡取得土地呢?」秦穆公聽了很高興,就和鄭國結盟,派了杞子、逢孫、楊孫在鄭國戍守,自己則撤軍回國了。後來「東道主...
將欲取之必先與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好。仁章認為:智伯在得到土地後,必然會更加驕橫,使其他貴族因懼怕他而互相團結起來,共同對付他,這樣他滅亡之日也就到了。仁章還引用《周書》上的說話:「將欲敗之,必姑輔之,將欲取之,必姑與之。」(意為:想打敗他,姑且先幫助他;想從他那裡取得甚麼,暫且先給點他甚麼。)智伯在魏桓子這裡得到土地後,果然又去向趙襄子強要土地。最後被韓、趙、魏三方聯合消滅。   解釋 指打算取他甚麼東西,必須先給他一些甚麼東西。 例句 所謂的將欲取之,必先與之,就是要從別人那裡拿到些好處,就要先給他一點甜頭!
畏首畏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據《左傳.文公十七年》載,在春秋時代晉、楚兩國爭相當諸侯的盟主,有一次晉國大會諸侯,卻不見鄭國來參加,因此懷疑鄭國有二心。鄭國國君於是寫了一封信給晉國國君說:我國雖小,但三年來多次朝見晉君,盡了最大的誠意,但是你們還是懷疑我們的忠誠,那麼只有走上亡國的下場了。現在我國的處境是前頭也怕,後頭也怕。既害怕楚國來攻,又擔心晉國來犯,當我們被逼得走投無路時,就像被獵人追捕的鹿一樣,為了逃命,匆忙之間,無法審慎選擇庇護之所。如果晉國過分威逼,鄭國在窮途末路之餘,即使會走上滅亡的下場,也會用全副兵力抗晉,或倒向楚國。後來「畏首畏尾」演變為成語,用來形容疑慮顧忌,膽小怕事。
隻手遮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一手遮天」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李斯,楚國人,入秦為相。他助秦始皇廢除封建,確立郡縣制,建立中央集權的大一統帝國。後來秦始皇在沙丘平召駕崩,李斯和趙高合謀假造詔書,賜死扶蘇,殺害蒙恬,立昏庸無能的胡亥為秦二世,為自己的專權打下基礎,也為秦朝的滅亡埋下禍根。後為趙高所害,被腰斬於咸陽市。唐代詩人曹鄴讀《史記.卷八七.李斯列傳》後,寫了一首〈讀李斯傳〉詩,有云:「難將一人手,掩得天下目。」即是說李斯倚仗權勢,混淆是非,欺上瞞下,妄想以自己的手遮盡天下人的耳目。「一手遮天」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玩弄權術、瞞上欺下的行徑。
獨當一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據《史記.卷五五.留侯世家》載,漢初名臣張良本來是韓國的公子,韓被秦滅亡後,張良本欲復仇,但起事失敗,於是改名換姓,隱居在下邳。秦末,劉邦與項羽爭天下,張良擔任劉邦的謀士,為劉邦策畫平定天下大計,被封為留侯。在楚漢相爭多次戰役中的某一次,劉邦戰敗,退兵至下邑。軍隊停止行進後,劉邦從馬背上一躍而下,氣憤地對張良說:「如果有人能幫我出這口氣,我願意把函谷關以東之地給他。你認為誰可立此功勞?」張良回答道:「九江王英布原是楚的悍將,而且與項羽向來有嫌隙,另外彭越與齊王田榮也正準備起兵反項羽,所以英布與彭越二人應該願意做這件事。至於您自己所領的將官中,我看唯獨韓信可以受託付,承擔這樣的大事。如果您要分地...
興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反詞:滅亡、傾覆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