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1892.4635 ms
共 35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恃才傲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參考詞語︰恃才驕物注音︰ㄕˋ ㄘㄞˊ ㄐ|ㄠ ㄨˋ漢語拼音︰shì cái jiāo wù釋義︰驕,即「傲」。「恃才驕物」即「恃才傲物」。見「恃才傲物」條。
01.唐.王方慶《魏鄭公諫錄.卷四.對隋主博物有才》:「隋主雖有俊才,無人君之量,恃才驕物,所以至於滅亡。」 參考詞語︰恃才凌物注音︰ㄕˋ ㄘㄞˊ ㄌ|ㄥˊ ㄨˋ漢語拼音︰shì cái líng wù釋義︰凌,猶「傲」。「恃才凌物」猶「恃才傲物」。見「恃才傲物」條。
01.《宋史.卷三六九.曲端列傳》:「端有將略,使展盡其才,要未可量。然剛愎,恃才凌物,此其所以取禍云。」
|
生靈塗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侵,先帝苻堅死在賊人手上,京都長安淪陷,國家衰弱,人民處境艱苦有如陷於泥沼和炭火之中。但上天沒有讓秦滅亡,主上英明神武,一定可以光復國土。」王永希望各州郡官員接到文書之後,在孟冬上旬率兵到臨晉會師,準備和姚萇、慕容垂決戰,可是,結果仍然不敵,王永兵敗後,苻丕南逃,他最後被晉將馮該殺死。「生靈塗炭」就是直接摘自典源的一個成語,用於形容人民處於極端艱苦的困境。此外,在《書經.仲虺之誥》中有一句話:「有夏昏德,民墜塗炭」,意思是說:夏桀昏庸不能體恤人民,以致人民生活陷入艱困。文中「民墜塗炭」的語義和《晉書.卷一一五.苻丕載記》中的「生靈塗炭」相近似,也可參考之。
|
勢如破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據《晉書.卷三四.杜預列傳》載,杜預是西晉時的著名大將,他的學識淵博,時人稱為「杜武庫」。蜀漢滅亡之後,孫吳偏安江東。於是晉武帝派杜預為「鎮南大將軍」,統軍攻打東吳。戰事進展得很順利,短短數日就攻佔吳國許多城池,吳軍都督孫歆等人被俘。杜預想要趁勝追擊,但有官員表示反對。他們認為吳國立國已久,一下子很難攻下;而且南方正是雨季,容易河水氾濫,行軍不易;加上天氣炎熱,疫病容易流行。不如暫停進攻,等到冬天再說。但杜預舉出當年樂毅的濟西之戰為例,認為「我軍現在士氣旺盛,如果趁機伐吳,就像用刀劈開竹子一樣,只要劈開前面幾節,下面也會順著刀勢輕易地劈開了」。後來晉軍繼續進攻吳國,果然節節順利,很快地滅了吳國...
|
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5.貶謫。同「謫」。《漢書.卷八八.儒林傳.序》:「陳涉起匹夫,敺適戍以立號,不滿歲而滅亡。」
|
井底之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之於一隻井底之蛙,是十分確切的。在漢朝時候,王莽篡漢,天下大亂,許多野心家都據地稱雄。後來雖然王莽滅亡了,但卻形成了割據的局面。當時,中興漢室的光武帝,已在洛陽即位,但尚有西州的隗囂和稱帝於蜀的公孫述,尚未平定。有一位後來被封為伏波將軍名垂千古的馬援,那時尚未得志,避亂有涼州。隗囂對他很敬重,拜他為綏德將軍,重要決策都和他商量。為了要打聽一下公孫述在蜀的情形,便派馬援前往。馬援和公孫述是同鄉,從小就很要好的。馬援以為這一次去看老朋友,一定可以握手歡敘,暢談一切了。誰知馬援到達以後,公孫述在殿前設了很多禁衛,召見了他,行...
|
金科玉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更是遭到許多人的大加貶斥,認為揚雄為了自身的利益,阿諛美化王莽的新政;但也有人認為,揚雄是藉著秦朝滅亡的例子來諷諫王莽。兩面評價,可謂針鋒相對。在〈劇秦美新〉中,揚雄讚美了王莽能夠效法上古堯、舜、商、周的美好制度,訂定了完善嚴密的法令,因此得到上天降下的種種祥瑞,恩澤遍及全民。後來「金科玉律」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不可變更的信條。出現「金科玉律」的書證如五代十國前蜀.杜光庭〈胡常侍修黃籙齋〉詞:「金科玉律,雲篆瑤章,先萬法以垂文,具九流而拯世。」
|
民不聊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荒野上;老弱婦孺被捉去當俘虜,路上時常可見;鬼神沒人祭拜,百姓生活困苦,骨肉分離流落四方。韓、魏沒有滅亡,是秦國的一大憂患!現在大王要出兵攻打楚國,勢必經過韓、魏國境,您不擔心他們會叛變嗎?」後來「民不聊生」這個成語,就從原文中的「百姓不聊生」演變而出,用於形容百姓生活非常困苦。
|
摧枯拉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摧枯拉朽」指將已枯朽之事物加以摧毀,是十分容易的事。此語見於班固的《漢書》。班固認為秦朝滅亡,是因為實行焚書坑儒、箝制思想、燒毀兵器等措施,又集權中央,沒有諸侯可以鞏固保衛疆土。於是在建國初期,記取秦朝教訓,分封韓信、彭越、英布等軍功卓越的人為異姓諸侯王,以鞏固政權,這也是漢朝在沒有領土和缺乏武器的情況下,短短五年之內能夠成就帝業的原因。正所謂,在堅硬的金石上雕刻很難,摧毀虛弱勢力極為容易,是受形勢所影響。後來「摧枯拉朽」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極容易做到,毫不費力。
|
多行不義必自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壞事做多了,必定會自取滅亡。《左傳.隱公元年》:「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
|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在憂患中能發憤圖強而得以生存,處於順境易沉湎於安樂而招致滅亡。《孟子.告子下》:「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宋.陸九淵〈與蘇宰書〉:「屯難困頓者,乃所以成君子之美也,故曰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