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927.869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經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收藏經典的地方。《北史.卷八八.隱逸傳.馮亮傳》:「乃焚於山,灰處,起佛塔經藏。」
焚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將物體燃燒使它化為灰。《初刻拍案驚奇》卷一一:「當時盛殮已畢,就焚化了。」《文明小史》第二五回:「昨夜我做夢你父親問我要錢使用,我正要念些經,焚化些冥錢與他呢。」
劫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劫火燒剩的灰。古印度人認為世界將毀壞時,劫火出現,燒毀一切,世界都成灰。唐.李商隱〈寄惱韓同年二首時韓住蕭洞〉詩:「年華若到經風雨,便是胡僧話劫灰。」
木槁灰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槁木死灰」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槁木,乾枯的木頭。死灰,冷卻不再燃燒的灰。「槁木死灰」本指道家忘卻形體,追求清虛寂靜的境界。據《莊子.齊物論》所載,戰國人顏成子游因為看見老師南郭子綦倚靠几案坐著,仰望天空緩緩吐氣,好像精神離開了形體一樣,於是問:「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意思是:形體可以像枯木般靜立不動,而精神也可以像冷卻不再燃燒的灰一樣嗎?南郭子綦回答說這是因為他已經忘掉自己的形體,進而達到對外物無動於衷,物我兩忘的境界的緣故。後來「槁木死灰」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人因遭受挫折變故而灰心絕望的樣子。如《紅樓夢》第四回:「這李紈雖青春喪偶,且居處於膏粱...
死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冷卻不再燃燒的灰。比喻人頹喪或枯寂。《莊子.齊物》:「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滿目荊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荊,灌木。榛,叢樹。滿目荊榛比喻環境淒涼荒蕪。《舊五代史.卷六三.唐書.張全義傳》:「初,蔡賊孫儒、諸葛爽爭據洛陽,迭相攻伐,七八年間,都城灰,滿目荊榛。」
寒灰復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死灰復燃」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死灰復燃」原作「死灰復然」。西漢時,韓安國在梁孝王前做中大夫,深受梁孝王的器重,後來卻因犯法而被拘禁在蒙地的監獄中。當時的獄吏田甲對他百般羞辱,韓安國非常憤怒,對田甲說:「已經熄滅的灰,難道不會再有燃燒起來的一天嗎?」意思是說表明自己只是一時的落難,終究會有東山再起的一天!然而田甲卻回答說:「如果死灰再度復燃的話,那我就撒尿把它熄滅。」過沒多久,梁國內史官正好出缺,朝廷再度重用安國,派他做了內史官。田甲一得知這個消息,害怕韓安國會向他報復,於是就慌張的趕緊逃跑。韓安國因為找不到田甲,就放話說:「田甲如果再不出現,我就要殺他整個家族。」田甲聽到消息...
焰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火勢猛烈熾熱的樣子。北周.庾信〈燈賦〉:「輝輝朱,焰焰紅熒。」也作「燄燄」。
付之罔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4) 嘿:音ㄇㄛˋ,沉靜無聲。同「默」。〔參考資料〕 明.周順昌〈福州高璫紀事〉(據《周忠介公餘集.卷一》引)按臺以考察、閱操兩大事命三司諭稅監出陳,二守不聽,會諡詔將臨,復嚴諭速出迎詔,竟置罔聞,其悖逆至是,他奚論耶!
石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天然礦物纖維,可分為短纖維的蛇紋石石綿和長纖維的角閃石石綿。多為白色、灰色或綠色,具絲絹光澤。耐高溫及酸鹼,是熱和電的絕緣體。可做防護用品和建築材料等。石綿對人體的肺有害,久曝其中易導致石綿沉著症。[例]石綿瓦 △不灰木、不盡木、不木、石絨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