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5.648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勇退急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急流勇退」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宋代時,有一位修道之人陳希夷。一天遇到一位名叫錢若水的讀書人,覺得他仙風道骨,很適合出家修行,但不能決定是否要收為弟子,於是約他第二天再到華山來,請一名道行更高的老僧看看。錢若水依約前往,那位老僧仔細端詳他後,靜默不語,過一陣子,才用灰在地上寫下「做不得」三個字,然後緩緩說出一句話:「他是個能在急流中勇退的人。」老僧既然這麼說了,陳希夷就打消了留他修道的念頭。不久之後,錢若水科舉高中,做到樞密院副使,一路平步青雲,仕途順遂。但他卻在四十歲時就辭官歸隱,應驗了當年老僧的話。後來「急流勇退」被用來比喻人於得意順遂時,及時隱退。
外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屬地。《北史.卷四七.袁翻傳》:「若婆羅門能自克厲,使餘歸心,收離聚散,復興其國者,乃漸令北轉,徙度流沙,即是我之外藩。」
付與一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來。等到戍守邊疆的兵卒們一起義,函谷關被攻陷,項羽一來,放了一把大火,可憐這富麗的阿房宮就這樣化為灰了。所以後來指東西讓一把大火給燒光了,就叫作「付之一炬」。
死灰復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已經冷卻的灰又再度燃燒起來。比喻失去權勢後,重新掌握大權。參見「死灰復然」條。
形槁心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槁木死灰」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槁木,乾枯的木頭。死灰,冷卻不再燃燒的灰。「槁木死灰」本指道家忘卻形體,追求清虛寂靜的境界。據《莊子.齊物論》所載,戰國人顏成子游因為看見老師南郭子綦倚靠几案坐著,仰望天空緩緩吐氣,好像精神離開了形體一樣,於是問:「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意思是:形體可以像枯木般靜立不動,而精神也可以像冷卻不再燃燒的灰一樣嗎?南郭子綦回答說這是因為他已經忘掉自己的形體,進而達到對外物無動於衷,物我兩忘的境界的緣故。後來「槁木死灰」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人因遭受挫折變故而灰心絕望的樣子。如《紅樓夢》第四回:「這李紈雖青春喪偶,且居處於膏粱...
蠟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蠟燭燃燒時所滴下的蠟油,如淚一般,稱為「蠟淚」。唐.李賀〈惱公〉詩:「蠟淚垂蘭,秋蕪掃綺櫳。」唐.溫庭筠〈更漏子.玉爐香〉詞:「玉爐香,紅蠟淚,偏照畫堂秋思。」也作「燭淚」。
燒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燃燒成灰。多指焚燒屍首或冥器。《水滸傳》第二六回:「來到城外化人場上,便教舉火燒化。」《儒林外史》第二○回:「不要把我燒化了。倘得遇著個故鄉親戚,把我的喪帶回去。」
覆醬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論著不受人重視。參見「覆瓿」條。清.黃遵憲〈雜感〉詩之三:「但念廢棄後,巧拙同泯泯,欲求覆醬瓿,已難拾灰。」
懸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傾瀉不止的河水。《梁書.卷一.武帝本紀上》:「譬猶崩泰山而壓蟻壤,決懸河而注熛,豈有不殄滅者哉!」
復然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死灰復燃」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死灰復燃」原作「死灰復然」。西漢時,韓安國在梁孝王前做中大夫,深受梁孝王的器重,後來卻因犯法而被拘禁在蒙地的監獄中。當時的獄吏田甲對他百般羞辱,韓安國非常憤怒,對田甲說:「已經熄滅的灰,難道不會再有燃燒起來的一天嗎?」意思是說表明自己只是一時的落難,終究會有東山再起的一天!然而田甲卻回答說:「如果死灰再度復燃的話,那我就撒尿把它熄滅。」過沒多久,梁國內史官正好出缺,朝廷再度重用安國,派他做了內史官。田甲一得知這個消息,害怕韓安國會向他報復,於是就慌張的趕緊逃跑。韓安國因為找不到田甲,就放話說:「田甲如果再不出現,我就要殺他整個家族。」田甲聽到消息...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