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5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東施捧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東施效顰」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春秋時制度、禮樂崩壞,各國霸主逐漸興起。孔子因此開始周遊列國,勸說各國君主施行仁道,希望能振興時弊,解決亂象。而孔子從魯國西行到衛國去的時候,弟子顏淵就問魯國的太師:「夫子此行結果會是如何?」太師回答說:「因為時代不同,禮法也隨著環境而有所改變,必須懂得變通才行。像孔子這樣的用心良苦,是出自於對社會的責任,但是以前許多的制度現在已經不再適用。這就和東施模仿西施一樣。在越國有個美女名叫西施,向來犯有心痛的毛病,每次心痛時,她總是輕輕地按住胸口,微微地皺著眉頭。有一次,同里中的醜女看見後,認為這樣的動作很美,於是也學西施捧心皺眉,自以為也很美。然而鄉里中...
委身草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亂世,但奇怪的是,當時可值得一提的人卻何其稀少!難道真的沒有這種人嗎?雖然說當時戰爭頻繁,學校荒廢,禮法道義衰退,風氣敗壞,才會變成這樣。但自古以來天下不曾沒有好人的。我覺得一定有懷抱著遠大理想的人,或是痛恨腐敗社會離開遠走所以我們無法看到的人。自古以來賢能的人才很多都是將其德隱藏於心而不展現於外在,有的貧窮的居住在簡陋的巷道,有的棲身在田野草澤,就像顏回雖然有高尚的德行,但若沒有遇到孔子,他的名聲也無法彰顯。在孔子時且是如此,何況是在這世事變動、多災多難,君子的道理被壓抑不得伸展的時候呢?我也認為當時必定有懷有才能,修...
男女有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古代認為男性、女性在生理、心理上有差異,應遵守的禮法亦有差別,男女間的交往需慎重守禮。[例]男女有別是舊時用以強調應嚴守禮教的觀念。
阮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封關內侯、東平相、步兵教尉,阮籍不喜官場之習,唯足不出官場,口不臧否人物,故能自保於亂世。雖為何曾等禮法之徒所深憎,信賴司馬昭亦對其多加周全維護。阮籍的父亲阮瑀曾任曹魏丞相,为“建安七子”之一。阮籍崇尚道家,他本人以潇洒和不拘礼节而出名。他常常待在家里读书,数月不出,或者出游,数月不归。此外他嗜酒成性,往往大醉。为了避祸,阮籍做人非常小心,曹爽召他为参军,但他称病拒绝。后来曹爽被杀,司马懿召他为从事中郎,封关内侯。司马懿死后司马师继续用他为从事中郎。 思想 阮籍和嵇康都一樣性情孤傲,才分過人,喜歡老莊之學,不過兩人個性差...
家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家庭中的禮法或指父母對子女的管教。《文明小史》第一四回:「老太太家教極嚴,平時從不許出大門一步。」
苞藏禍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去阻止楚國進城,子羽說:「我們的城池太小了,容不下那麼多人,就在城外舉行婚禮吧!」但楚人以為如此不合禮法,堅持要進城。子羽只好直接了當地說:「我們國家狹小並不是罪過,但若依賴大國而一點防範之心都沒有,那就是罪過了。我們本來希望聯姻後,可以靠大國的力量安定自己,你們恐怕只是包藏禍心,前來算計我們吧!」楚人知道他們的詭計早被看穿,只好放棄原有的計畫,但為了保持顏面,仍堅持進城迎娶,答應不攜帶武器,鄭國這才放行。後來子羽話中的「包藏禍心」演變為成語,就用來比喻懷藏詭計,圖謀害人。
名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名分與教化。指以儒家所定的名分與倫常道德為準則的禮法。《管子.山至數》:「昔者周人有天下,諸侯賓服,名教通於天下,而奪於其下,何數也。」《晉書.卷四九.阮籍傳》:「見司徒王戎,戎問曰:『聖人貴名教,老莊明自然,其旨同異?』瞻曰:『將無同。』戎咨嗟良久,即命辟之。時人謂之『三語掾』。」
有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嫻習禮法。《文選.潘勗.冊魏公九錫文》:「少長有禮,上下咸和。」《文選.顏延之.應詔讌曲水作詩》:「郊餞有壇,君舉有禮。」
無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懂禮法、禮數。《詩經.鄘風.相鼠》:「相鼠有體,人而無禮;人而無禮,胡不遄死。」《唐語林.卷三.方正》:「臣知杖無禮之人,不知打神策軍將。」
一新耳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耳目一新」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耳目一新」原作「耳目更新」。據《魏書.卷一六.道武七王列傳.河南王曜》記載,元鑒擔任齊州刺史時,正值朝廷厲行革新改變初期,各種法制才開始施行。元鑒遵循高祖的旨意,並兼採齊地舊有的習俗,使法則制度規範清楚,且合於禮法。高祖欣賞元鑒的作法,對身邊的侍臣說:「每州的刺史都能像元鑒這麼做,改變舊風俗有什麼難的?」於是下詔書褒揚讚美元鑒,並且將元鑒的作法頒布天下。齊地的人都愛談論此事,都說所見所聞都變得新奇、清新。後來「耳目一新」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所見所聞都有一種新奇、清新的感覺。如唐代白居易〈修香山寺記〉中「與往來者耳目一時而新」句,是說因...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