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6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90.627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十二分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將三藏依體裁和內容分成十二類。即一、修多羅(契經),指經典中散文體的經文;二、祇夜(應頌),指經典中以詩頌的型式重複前面散文體內容的經文;三、和伽羅那(授記),指帶有預言性質的經文;四、伽陀(偈頌),指詩頌體的經文;五、優陀那(無問自說),指佛自宣說的經文;六、尼陀那(因緣),指記述佛說此經因緣的經文;七、阿婆陀那(譬喻),指譬喻形式的經文;八、伊提目多伽(本事),指佛說弟子過去世因緣的經文;九、闍陀伽(本生),指佛說過去世因緣的經文;十、毗佛略(方等),指佛說方正廣大的經文;十一、阿浮陀達磨(未曾有),指記載佛陀顯現神通的經文;十二、優婆提舍(論議),指廣釋佛語的經典。《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二:「何故但立十二分教,不增、不滅?」也稱為「十二部經」。
知識管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包括分類與儲存兩項工作。知識可分為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隱性知識是個人經過長時間累積而獲得的心得,且未經文字或是語言表達出來的知識。顯性知識是經文字或是語言表達出來的知識,比較有結構而且明確,是可以觀察得到的。顯性知識的儲存通常採文件檔案與資料庫方式為之;隱性知識則透過知識地圖與故事題材方式為之。知識的轉換:轉化包括兩方面,一是由抽象轉為具體,二是內隱與外顯互轉。要將資料依序提升為資訊、知識與智慧。知識的擴散:讓組織的成員都能知道與學習到知識,分享知...
苦心積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直接稱公子共叔段為「段」,則是貶低他,因為他已經失去作為一個公子和弟弟所應有的禮節。相較下,《春秋》經文褒貶之義,鄙視段的程度超過鄭伯。至於對莊公的非議,則在於他「處心積慮」地去實踐把段殺掉的心願。這是說身為兄長的莊公,故意放縱段的罪行,等他釀成大禍後再趕盡殺絕。「處心積慮」這句成語就從《穀梁傳》原文摘出,用來形容千方百慮,蓄意已久。
倒屣迎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92),字伯喈,東漢陳留人。博學,工辭章,天文、術數、書畫、琴藝皆精,創飛白書。熹平四年,奏定六經文字,以隸書四十六碑立於太學門外,是為《熹平石經》。後董卓專政,累遷為左中郎將,故亦稱為蔡中郎。卓死,被王允所捕,死於獄中。有《獨斷》、《蔡中郎集》。 (2) 車騎填巷:車馬填滿巷道。形容賓客眾多。騎,音ㄑ|ˊ。 (3) 盈坐:滿座。 (4) 粲:王粲(西元177∼217),字仲宣,三國魏山陽高平人。東漢末避亂,依劉表於荊州。後仕魏,官至侍中。擅長辭賦,所作慷慨悲涼,深刻感人,為建安七子之冠冕。作品有〈登樓賦〉、〈七哀〉詩等。 (5) 屣:音ㄒ|ˇ,鞋子。
小題大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科舉時代的習慣用語。凡是考試題目從四書中出來的,稱為「小題」;從五經出來的,稱為「大題」。用五經文的文章章法來做四書命題的題目,就稱為「小題大做」。後用以比喻人將小事視為大事辦理,有故意誇張的意思。《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六三回:「他用了多少本錢,費了多少手腳,只騙得七千銀子,未免小題大做了。」
忍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忍耐承受。《敦煌變文集新書.卷二.妙法蓮華經講經文》:「如此辛懃能忍受,不生退屈有何緣?」《宋史.卷三三五.列傳.种世衡》:「師中歎曰:『逗撓,兵家大戮也。吾結髮從軍,今老矣,忍受此為罪乎!』」
溫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複習學過的功課。《西遊記》第三六回:「我自出長安,朝朝跋涉,日日奔波,小時的經文恐怕生了;幸今夜得閑,等我溫習溫習。」《紅樓夢》第七回:「業師於去年病故,家父又年紀老邁,殘疾在身,公務繁冗,因此尚未講及再延師一事,目下不過在家溫習舊課而已。」
變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唐代興起的一種講唱文學。變文文體是由散文及韻文交替組成,以鋪敘佛經義旨為主。內容為演繹佛經故事(如目蓮變文、維摩結經講經文)及歷史、民間故事(如伍子胥變文、王昭君變文)。是研究中國講唱文學的重要材料。
大題小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本是明清科舉考試的慣用語。題目摘自五經中之文句,稱為「大題」;題目出自四書中的文句,稱為「小題」。尚應試者以作四書文的章法寫五經文,稱為「大題小作」。後用以比喻把重大的問題當作小事情來處理,有輕忽的意思。如:「對這事要審慎考量,切勿大題小作、草率行事!」
三絕韋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釋辭。 (6) 〈說卦〉:十翼之一,陳說八卦法象所為。 (7) 〈文言〉:十翼之一,釋乾、坤二卦經文之言。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