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2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5.全部、整個。[例]通宵、通盤考慮、通通有獎
痛心疾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呢?但如果君王您不願施行大恩德,恐怕我也無法使諸侯們退走了。我謹將一切意見向您左右執事公佈,望請他們考慮如何才能對秦國有利!」同年的五月,晉國率領諸侯聯軍,將秦軍擊潰。從此以後,秦國也沒有能力再犯東方,晉國也就將秦國的威脅徹底消滅了。原文中的「痛心疾首」後來就演變為成語,用來形容內心怨恨到了極點。 補充相似詞:咬牙切齒;深惡痛絕;恨之入骨 實例兄弟倆人為了爭奪家產,鬧到對簿公堂,實在讓人看了痛心疾首。 參考資料文化課教材(高級):痛心疾首(成語故事)
相關研究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表之。惟諸變項監有關係存在,並不含蘊著彼此之間有因果關係存在。如果諸變項間之關係不高,無須做進一步考慮,如果諸變項間之關係很高,可進一步以因果-比較研究或實際研究探討,以決定這些相關是否為因果關係。直線相關(linear correlation)之程度可以量化的想關係數表示:完全正相關為+1.00;完全缺乏相關為0;完全負相關為-1.00;其中係數之符號標示關係方向,數值表示其強度;在人之各項特質間之關係完全正、負相關的很少,通常是位於正、負相關之間。目錄1 基本歷程1.1 問題選擇1.2 樣本與工具之選擇1.3 設計...
基稱之為「近側發展區間」。每個個體的基本能力(實際發展層次)和近側發展區間都不同, 最好的教育應該要考慮到學習差異|個體的差異,而這也是學校教育所要達到的目標。“近側發展區間”的概念與Jim Cummins的「資訊+1」理論很相似。學習者不能在未有先前學習基礎或架構的情況下建立新的知識。維谷斯基認為,學習可以帶領成長,而一個學習者可以做的工作(Task)可以劃分為以下三個等級: 可獨立處理工作 鷹架理論|鷹架 需協助才可完成的工作當中的鷹架是一個介乎學習者有能力與沒有能力獨力完成的工作之間。他認為,假若沒有人協助學習者去...
ASSURE教學模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應從教學活動中獲得甚麼。學習目標應以學習者之收穫為主,且目標應儘量具體並有可行性。良好之學習目標應要考慮下述三個因素:(1)表現:學習者能達到之水準(2)條件:是將表現之範疇予以限定(3)標準:界定何種表現是能被接受之程度3.S:選擇、修正或設計教材(Select,Modify or Design Materials):獲得適宜之教材途徑有:(1)選擇現有教材(2)修正現有教材(3)設計新教材4.U:使用教材(Utilize Materials):使用教材階段,包含教學者事前觀看、安排教學環境、準備好觀賞者、操作或放映教...
聲名狼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殺伍子胥。這四個國君,都犯了錯殺重臣的過錯,而遭到天下人的非議,被視為昏君,因此『籍於諸侯』。請好好考慮,千萬別濫殺忠良!」但是使者知道胡亥的心意,所以還是把蒙毅殺了。司馬貞看了《史記》,對「籍於諸侯」作了註解:「惡聲狼籍,布於諸國。」就是說那些昏君濫殺忠臣的惡名,遍布各國。後來「聲名狼藉」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名聲非常惡劣。主於「狼藉」一詞,見於《史記.卷一二六.滑稽列傳.淳于髡》:「日暮酒闌,合尊促坐,男女同席,履舄交錯,杯盤狼藉。」《通俗編.獸畜》引唐.蘇鶚《蘇氏演義》:「狼藉草而臥,去則滅亂;故凡物之縱橫散亂者,謂之『狼藉』。」
事過境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意。得意的時候如偶遇知己,可以傾吐平生心志;或者充滿靈感,可以縱情於作品中。在這個當頭,任誰也不會去考慮年齡的問題。但是遺憾的是:人的感情會隨環境改變,過去自以為得意的事,到了後來,一回頭看,已成往事,只能回味了。文人作家的創作靈感正是從這種感情轉變中獲得,然後一路來到了生命的盡頭。這一段文字中的「情隨事遷」可能就是後來「事過境遷」的典源。「情隨事遷」的意思是:思想、感情隨著環境的改變而產生變化,而「事過境遷」是指事情過了,環境也已改變,二者一義之轉,當有引申的脈絡可尋。這句成語常見於後代小說中,例如在清朝的小說《黃繡球》第三回中提到黃繡球遇到一場流言的困擾,後來乾脆躲在家裡,等「事過境遷」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夠、缺乏。語氣較「不」稍委婉。如:「欠安」、「欠妥」、「欠考慮」。
設身處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假設自己處在與他人相同的境地。比喻為別人著想。[例]凡事能設身處地的為人考慮,就可以避免許多紛爭。
蠢蠢欲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現在王室蠢蠢不安,像我們這種小國確實感到十分害怕。至於大國的憂慮,我們又怎麼能知道呢?還是請您及早考慮考慮吧。畢竟王室不得安寧,可說是晉國的恥辱啊!」范獻子聽了,便找韓宣子商量,決定明年召集諸侯開會。後來「蠢蠢欲動」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人意圖為害作亂。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