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5.626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李清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術感受,使兩宋以來婉約雅詞的題材、意境更加深化及細膩,將婉約詞派推向了新的高峰。此外,藉由描寫個人的苦難遭遇,反映出兩宋之交整個國家、民族的歷史悲劇,創造了「易安體」。
憂天憫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其身,總想利用所學,對國家人民有所貢獻。如果陽城是個賢人的話,就應該知道現在時勢的困頓,為百姓所受的苦難而哀傷,然後盡自己所能去完成改善時局的職責,怎麼可以只顧過自己的安逸生活呢?」後來,文中的「畏天命而悲人窮」演變成「悲天憫人」這句成語,指憂傷時局多變,哀憐百姓疾苦。
楊守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勾結,封建制度下女性的呻吟,這些黑暗面和掙扎面,與新文學運動的反抗反封建的精神是相一致的,它道盡一個苦難時代的悲情與希望。《楊守愚集》,〈楊守愚及其小說〉古繼堂 :楊守愚在他的作品中十分清楚的指出,地主之所以如此凶狠,農民之所以如此不幸,並不是局部的問題,而是整個社會黑暗。……殘酷的階級壓迫,在楊守愚的小說中被描寫的非常具體和生動。楊守愚已經注意到了,通過不幸者的命運,來展現那人吃人的社會中,人吃人的罪行。〈在前哨─讀楊守愚的小說〉施淑︰提供知識份子左傾現象的出現,和人道主義的關懷,是楊守愚小說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參考資...
雪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he Past,1818)o 一朵枯萎的紫羅蘭(On A Faded Violet,1818)o 召苦難(Invocation To Misery,1818)o 致瑪麗(To Mary,1818)o 伊斯蘭的反叛(The Revolt of Islam,1818)o 西風頌(Ode To The West Wind,1819)o 飢餓的母親(A Starving Mother,1819)o 羅薩林和海倫(Rosalind and Helen,1819)o 含羞草(The Sensitive Plant,1820)o 雲(...
脫離苦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逃離苦難的環境或情況。如:「我們應幫助窮人早日脫離苦海。」
救民水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語本《孟子.滕文公下》:「救民於水火之中,取其殘而已矣。」拯救人民於水深火熱之中。指將人民從苦難中解救出來。《花月痕》第四七回:「謖如此來,是要救民水火,不想無民可救,只有賊可殺哩!」
李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有運用西方意識流、內心獨白等寫作技巧,帶有現代主義色彩,如〈人球〉、〈寂寞雙簧〉等;描寫臺灣人民在苦難時代下的掙扎與奮鬥,如〈蕃仔林的故事〉、〈山女〉等;批判工商社會造成人的心靈扭曲與異化,如〈恍惚的世界〉、〈老何和老鼠〉等;另外亦有描寫政治人物醜惡面貌的政治小說,如〈告密者〉等。後期則熱衷於長篇創作,呈現濃厚的寫實主義色彩,李喬自認為平生最重要的一部書是「寒夜三部曲」,包括《孤燈》、《寒夜》、《荒村》,是記述臺灣開發及歷史事件的小說,以日據為時代背景,深刻的凸顯了民族的
睡多夢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長夢反覆」句。王令一生雖然貧困,但不應舉,不做官,因此他的詩深刻反映了民間的疾苦,也表現了自己救民於苦難的志願。這一篇是王令客居他地,寄予王正叔的賦詩,從詩中可見他悲淒的心境:在漫漫的長夜中,反覆做著夢,無法安眠到天明。感慨自己已年長,卻仍一事無成,憂愁與日俱增。在這廣大的天地中,哪裡是我的容身之處呢?而你也已達壯年之時,仍然貧困一生,和我是相同的命運。這裡的「夜長夢反覆」是睡不著的意思,所以下句接「百瞑百到家」。後來的「夜長夢多」則多指時間拖久了,事情易生不利的變化。
糊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陀指示目蓮集眾僧之力,在七月十五日準備飯食、百味五果、盥洗用具與香油等物品,置於盆中,可使父母脫離苦難、獲得福報。(註1)之後民間也開始在農曆七月十五日這天祭祀祖先,希望為祖先祈福。另外,寺廟在公普(普渡)或作醮時,也會在祭壇旁供奉紙糊的神像、宮殿廟宇或王船,在結束後一併焚燒。這些糊紙作品通常規模浩大、作工精細,保存著歷史悠遠的民間藝術。女生成年禮用的「七娘媽亭」、拜天公用的「燈座」都屬於喜慶類,這些紙糊的形象被視為神明的化身。(註2)糊紙工藝的另一個功能,是驅煞避凶,若遇到不順、不吉利的事情,便燒化紙糊的偶像求平安。...
觀世音菩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菩薩名。為阿彌陀佛的左脅侍。西方三聖之一。是慈悲的象徵,當眾生有苦難時,只要稱念他的名號,即可獲得解脫苦厄。他還會就眾生的因緣,化作種種不同的身分度化之。因此又有各種別稱,如水月觀音、魚籃觀音、馬郎婦觀音等,合計中日關於觀世音的別稱,共有三十三。又名三十三身。關於觀世音菩薩的形象,南北朝多依經典作男子,唐以後常作女相。是佛教中最受崇拜的菩薩。觀世音也譯作「觀自在」,古譯作光世音,略稱為「觀音」。也稱為「大士」、「觀世音」、「觀自在菩薩」、「觀音菩薩」、「觀音媽」、「觀音大士」。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