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6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63.181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佛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民俗對釋迦牟尼的敬稱。因其為佛教的始祖,故稱。《西遊記》第一二回:「太宗文武俱各拈香,拜了佛祖金身,參了羅漢。」
韋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胡語的音譯。佛教的護法神,南方增長天王的八大神將之一。在中國寺院通常將之安置在天王大殿彌勒菩薩之後,面對著釋迦牟尼佛像。形像一般是童子面,身披甲冑,手持金剛杵。
正法眼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禪宗稱釋迦牟尼佛所付予迦葉的法。也就是禪宗以心印心的法門。後以比喻事物的要旨精義。《景德傳燈錄.卷一.第一祖摩訶迦葉》:「佛告諸大弟子,迦葉來時,可令宣揚正法眼藏。」宋.陸游〈普燈錄序〉:「不立文字,不形言語,謂之正法眼藏。」
四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的基本教義之一。釋迦牟尼總括一切生死涅槃的因果及應取應捨之道,提出苦、集、滅、道四諦的教法。因這四項教法是真實、無錯亂,所以稱為「四諦」。苦諦謂生死輪迴是痛苦、不圓滿;集諦謂產生痛苦的原因;滅諦謂痛苦的息滅;道諦謂息滅痛苦的方法。四諦間的關係:苦諦是結果,集諦是原因,滅諦是結果,道諦是原因,苦、集應捨棄,滅、道應取應行。《中論》卷四:「以無四諦故,見苦與斷集,證滅及修道,如是事皆無。」也作「四聖諦」。
毗盧遮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釋迦牟尼佛的三身之一。但由於對譯名了解的分歧,所以有不同的解釋。華嚴宗和密宗同樣認為,毗盧遮那和盧舍那只是音譯全稱和略稱的差別。華嚴宗以毗盧遮那是釋迦牟尼佛的報身,而密宗以是法身。天台宗和法相宗則將毗盧遮那和盧舍那分開。天台宗以毗盧遮那是釋迦牟尼的法身,盧舍那是報身;法相宗以毗盧遮那是釋迦牟尼佛的百性身,盧舍那是釋迦牟尼的受用身。也譯作「遍一切處」、「大日」、「盧舍那」、「光明遍照」、「遮那」。
心驚膽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心驚膽戰」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心驚膽戰」這個成語是用來形容十分驚慌害怕,典源出自〈維摩詰經講經文〉。其中有一段敘述維摩詰假稱身患疾病,藉著眾人來探視他時,得以教化眾生。釋迦世尊也派他的弟子前去探視,但是大家都因為維摩詰的辯才太了得,沒有人想要代表去探視。於是世尊要彌勒菩薩去探視維摩詰,彌勒菩薩回答世尊說:「世尊,我恐怕也不能勝任。因為我曾在兜率天宮為兜率天王及其眷屬說修習到得不退轉法時,維摩居士的對我的一段反論,現場的人聽了後,都同時證入無生法忍的境界。當時,我覺得十分慚愧,憂慮惶恐,對自己的不足感到驚慌害怕。我與他的境界實在是差太遠了,所以恐怕沒有辦法代表大家去探視維摩居士,...
大慈大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大慈,佛家用語,指愛一切眾生;大悲,指拯救一切受苦難的人。「大慈大悲」形容救度眾生的廣大慈悲。《五燈會元.卷一.釋迦牟尼佛》:「世尊大慈大悲,開我迷雲,令我得入。」亦形容人心腸好,非常慈悲。《水滸傳》第四回:「萬望長老收錄,大慈大悲!看趙某薄面,披剃為僧。」
梵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印度婆羅門教、印度教的創造神。與溼婆、毘溼笯成三位一體。雖然一切萬物皆從祂而來,但魔鬼、災難也是祂創造的,所以在三位中地位並不高,在佛教中,梵天是釋迦牟尼的右脅侍,身高四十五里長,住色界初禪天,是佛教護法神之一。也稱為「大梵天」、「大梵天王」。
王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文中,除了那篇有名的《益州夫子廟碑》外,其餘九篇全是為佛寺寫的碑文;而《王子安集》中的最後兩篇則是《釋迦如來成道記》和《釋迦佛賦》。《釋迦如來成道記》是一篇很長的賦體文,講述釋迦牟尼佛發心修道和最後成道的經過。由於其中用到大量的佛家專門詞語,一般人很難看懂,所以有名的錢塘慧悟大師專門為它寫了詳細的注解;...
祇樹有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祇樹,為祇樹給孤獨園的省稱,此園是釋迦牟尼佛在舍衛國說法時的住處。祇樹有緣指和佛法有緣,暗示適合出家修行。明.陳汝元《金蓮記》第四齣:「漫言祇樹有緣,落得浮萍無定。」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