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3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40.617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一現曇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曇花一現」之典源,提供參考。 《妙法蓮華經.方便品》爾時,佛告舍利弗:「我今此眾,無復枝葉,有貞實。舍利弗,如是增上慢人,退亦佳矣。汝今善聽,當為汝說。」舍利弗言:「唯然!世尊,願樂欲聞。」佛告舍利弗1>:「如是妙法2>,諸佛如來時乃說之,如優曇鉢華3>時一現耳。舍利弗,汝等當信佛之所說,言不虛妄。舍利弗,諸佛隨宜說法,意趣難解,所以者何?我以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演說諸法,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唯有諸佛乃能知之。」 〔注解〕 (1) 舍利弗: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號稱智慧第一。初從六師外道的刪闍那毗羅胝子出家,後因聽到釋迦牟尼之弟子馬勝比丘說因緣所生法的偈頌,改學...
瞳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蒙昧無知。漢.王充《論衡.自然》:「三皇之時,坐者于于,行者居居,乍自以為馬,乍自以為牛,德行而民瞳矇,曉惠之心未形生也。」《後漢書.卷六○下.蔡邕傳》:「童子不問疑於老成,瞳矇不稽謀於先生。」
面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4.本指達摩大師在嵩山少林寺終日面對牆壁默坐靜修。見《五燈會元.卷一.初祖菩提達摩大師》。後用以比喻造詣熟高深。
魏晉清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質時,常以有或無為爭論的基點。這兩個主題中,才行常與當時的官吏任用問題相關;而宇宙本質的討論則已成為粹的形上學。由嵇康的「釋私論」觀之,禮教(名教)主義的立場含有為事物現象型態所拘的傾向,亦即請向隅時有論的世界觀。反之,以宇宙本質為無的立場則源於反禮教的意識形態。西晉時,裴頠著「崇有論」以擁護禮教;王衍則站在無的思想以駁之;正代表了這兩種立場。「無」的思想在方法上是超越事物的現象型態,已逼近現象的本質。齊先驅為老子和莊子。而易經也從原理論與普遍的觀點來解釋現象界。若加以探究也能臻於超越現象界的原理世界,因而與老莊思想所...
鬢髯如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鬢毛髯鬚如漆一般黑。《初刻拍案驚奇》卷七:「只見張果搖搖擺擺走將來,面貌雖是先前的,卻是一頭黑頭髮,鬢髯如漆,雪白一口好牙齒,比少年的還好看些。」
身心障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傷,影響活動的情況。心臟、肝、腎、肺、胃腸道、造血機能等重要器官功能失調,影響活動的情況。心智障礙單智力障礙,例如智力低下。學習障礙自閉症癲癇病人植物人慢性精神病平衡機能障礙失智症,是一種因腦部傷害或疾病造成的進行性認知能力退化。影響記憶、注意力、語言能力。嚴重時會無法分辨人事時地物點。
眾口金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漢朝應劭所著的《風俗通義》逸文中,另有一個關於「眾口鑠金」的故事,內容是這樣的:有一個商人拿了一塊金求售,可是所有的客人都說這塊金子不,商人為了證明金子是的,就把金子放到火裡鍛燒,因為「真金不怕火鍊」,來證明他所賣的金子的確是金。
風移俗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移風易俗」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樂記〉是古代流傳下來最早記錄音樂理論的文章。這篇文章談到音樂的產生及其作用,大意是:當人心受到外界事物的影響而產生情感時,就會發出聲音。把各種聲音結合起來,加上舞蹈動作,就進而產生音樂;所以古代聖王都十分注重對人心會產生影響的事物,並且主張用「禮義」來導正人民的行為,以「音樂」來調和人民的心性。音樂之中,又以和善正的音樂,最能讓人心平氣和,耳目清明靈敏,長期下來可以潛移默化人民的心性,進而改善不良的社會風氣和習俗,使天下回復和平安寧。「移風易俗」就是直接摘自典源的一個成語,用於表示改善不良的社會風氣和習俗。
山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寺院的大門。唐.李華〈雲母泉〉詩:「山門開古寺,石竇含精。」《文明小史》第二五回:「那龍華寺路遠哩。平時山門都關起來的,只三月裡才開呢。」
劉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是為聖人。所謂中和,在於兼具「平淡」與「聰明」兩種層次,聰明為才,而平淡則是生命所展現的境界,已不單是道德修養的層次,更是對「全幅人性」的審美態度。除中和外,其餘為偏至之材。「九徵」兼至的人,「陰陽清和,中叡外明」,就是中庸,稱為聖人,是君王之才;具體而微,稱為「德行」,是大雅之才;偏於一才的人,稱為偏材,是為小雅。此外尚有依似、無恆等級別。對於甄別人才,劉邵進而提出「八觀」、「五視」等途徑。「八觀」由人的行為舉止、情感反應、心理變化由表象而深至內裡,反覆察識。「五視」則在居、達、富、窮、貧特定情境中,考察人的品行。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