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85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55.130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德國教師素質管理之機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專業發展之結合等均有其特色,這些特色並非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系經百餘年不斷的修正而形成現在的形態。德國重視教師專業素質起源甚早,基本上,德國以前的師資培育可以分為高階學校教師與低階學校教師二種管道。19世紀時,二類學校的教師乃是分道揚鑣,直至20世紀,二者才漸漸拉近。 二、德國法令明訂教師為公務員,但各邦教師素質管理之規定略有不同就教師責任與義務而言,德國教師自受命於國家,被視為公務員,不但具有公務員身分,也受法令的保障;聯邦法令明訂公職身分(Beamtenverhaltnis)所牽涉的權力與義務。近年來學校法令更明訂凡在...
舍本務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詐,善於玩弄法律,顛倒是非。後來「捨本逐末」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且多借指不求事物的根本大端,只重視微末小節。另外據《戰國策.齊策四》載,齊國使者對於趙孝威太后見面先問齊國歲收、百姓安好,才問候齊王這件事,感到不滿。於是趙孝威太后回說:「苟無歲,何以有民?苟無民,何以有君?故有問舍本而問末者耶?」意思是:「如果沒有歲收,怎麼會有人民?沒有人民,怎麼會有國君?哪有捨去根本而問旁枝末節的道理呢?」是以人民為根本大端,君主為微末小節。
縮衣節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告之矣。」蓋天下言治生祖白圭。白圭其有所試矣,能試有所長,非苟而已也。 〔注解〕 (1) 薄:不重視。 (2) 用事僮僕:辦事的家僮和僕役。
另眼看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另眼相看」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另眼相看」就是用另外一種眼光看人,也可以指用另外一種的態度對待人。這種異常的眼光或態度,通常表示對對方的重視,但也有表示歧視的。這句成語常見用於小說中,例如明代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八有一段故事說到蘇州有一個叫陳大郎的人,因為曾經請了一位滿臉鬍鬚的大漢吃了一頓飯,後來陳大郎的妻子和小舅子被盜匪劫走,首領竟然就是這位大漢。等到弄清楚陳氏的身分後,這位山大王馬上對他們「另眼相看」,不但不傷害他們,還給他們上賓似的招待。陳氏夫妻重逢後,才想起是當年一飯之恩結下的緣分。在《六十種曲》裡面也有一齣戲叫《霞箋記》,是明代無名氏所撰。戲裡說一位叫張麗容的小姐,...
尊師貴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尊敬授業的人,重視應遵循的道德規範。《後漢書.卷七九.儒林傳上.孫僖傳》:「臣聞明王聖主,莫不尊師貴道。」也作「尊師重道」。
氣吐眉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揚眉吐氣」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韓朝宗是唐玄宗時的一名官員,因為曾任荊州長史,人稱「韓荊州」。他十分樂於提拔後進,經常向朝廷推薦有能力的年輕人,當時的讀書人都希望能進入他的門下,期盼有朝一日為朝廷所用。唐代有名的詩人李白也和其他人一樣,希望能受到韓荊州的重視,於是毛遂自薦,寫了封自我推薦的信給他,說韓公地位崇高,聲譽極佳,大家都以韓公的評價為用人標準,所以表明自己有心效力,希望韓荊州給他一個機會,讓他能夠「揚眉吐氣」,擺脫抑鬱許久的境況,有得志顯貴的一天。後來「揚眉吐氣」演變為成語,就用來形容擺脫長期壓抑後的暢快神情。
覆醬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論著不受人重視。參見「覆瓿」條。清.黃遵憲〈雜感〉詩之三:「但念廢棄後,巧拙同泯泯,欲求覆醬瓿,已難拾灰燼。」
指日可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他曾經上書論說當時士大夫的人品頹弊,每以苟合偷安為明智之舉,而不願正言直諫。又上書論皇帝用人,應該重視諫諍之臣,並以他們做為自己的耳目。司馬光本以為自己會因此受到責難,不料太皇太后非但沒有怪罪他,還派遺使者向他請教當今朝政得失。因此司馬光感到十分欣慰,認為進諫之路已經開啟,如此一來,天下太平之日不久即將到來。後來「指日可待」被用來形容願望或期盼不久即將實現。
依本畫葫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依樣畫葫蘆」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宋臣陶穀博學多識、文筆很好,擔任翰林院學士一職多年,一直期望能受到重用,可是幾次晉升為宰相的人,往往文筆不如他,名譽和聲望也都在他之下。他心裡很不平,於是要他的朋友在宋太祖面前推薦他,並認為自己在翰林院任職多年,為國家盡心盡力,應當升職。但宋太祖並不重視文學,認為翰林院學士所草擬的典章制度,只是拿前人的舊本來改動字句,就像俗話說的依照葫蘆的樣子畫葫蘆罷了,哪裡需要盡什麼力?陶穀知道後就在翰林院的壁上寫下一首詩,自嘲只能「依樣畫葫蘆」,不能有所作為。後來「依樣畫葫蘆」被用來比喻一味模仿,毫無創見。
尹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尹玲,女,本名何金蘭,1945年生,其他筆名為伊伊、阿野、可人、徐卓非。國立臺灣大學文學博士、法國巴黎第七大學文學博士,現為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專任教授、法文研究所及輔仁大學法文研究所教授。尹玲寫作文類包括詩、評論等,其所著《文學社會學》頗受學界重視。因自幼年起同時接受中國、法國和越南文化的影響,經歷越戰,對於多元文化交集的土地有著獨特的開放性,且熱愛在不同國家獨自旅行,作品表現各處風土民情所引發的多樣情懷。著有詩集《一隻白鴿飛過》,以〈當夜綻放如花〉獲得84年度中興文藝獎章。責任編輯:109702127林意欣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