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2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32.878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交往、對待、共同生活。如:「相處」、「和平共處」。
放蕩不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對世道忿恨不平,對富貴毫不留戀的原因。因此他勸諫梁孝王,不要聽信小人的讒言,應該與賢臣們肝膽相照,共同治理國政。梁孝王在看了這封書信後,就派人把鄒陽放出來,並且成為他的貴賓。後來「放蕩」和「不羈」典源被合用成「放蕩不羈」,用來指豪放而不受拘束。又被用以形容行為放縱隨便,不加檢點。
前倨後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於理解書中道理。後來蘇秦又去各國遊說,他主張合縱政策,說服了齊、燕、趙、楚、韓、魏六個國家結為同盟,共同對付秦國,蘇秦因此擔任六國宰相,佩帶六國相印,也讓秦國因此不敢東侵。有一次蘇秦因公經過故鄉洛陽,蘇秦的父母在三十里外的路口迎接他,妻子更不敢正眼看他,嫂嫂也伏地叩拜。蘇秦看了,說:「嫂嫂,你為何從前的態度那麼傲慢,現在卻又那麼謙卑呢?」嫂嫂答道:「你現在做了大官,既尊貴,又有錢啊!」蘇秦嘆了口氣說:「哎!貧窮時父母都不把你當兒子看待,富貴時親友都畏懼你,難怪人們要看重權勢利祿了!」《戰國策》原文對蘇秦嫂嫂的描述是「何前倨而後卑」,《史記.卷六九.蘇秦列傳》作「何前倨而後恭」,後來就從這裡演變...
同仇敵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同仇,一致對付仇敵。參見「同仇」條。敵愾,抵禦所惱恨的人。參見「敵愾」條。同仇敵愾指共同抱著憤恨心情,齊心同力抵抗敵人。清.梁章鉅《歸田瑣記.卷五.訥親》:「金川雖云小醜,而老師糜餉,克捷無期。凡在臣子,皆有同仇敵愾之念。」
基模(Schema)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皮亞傑將其視為為人類吸收知識的基本架構。由於這些特點,很多人覺得基模這概念難以掌握。 特性所有基模的共同點並非在於它的內容,而是其結構化的特性以及對訊息處理的影響,它有助於我們簡化及組織複雜的訊息。基模有以下特徵:1.基模可以包含其它基模,例如一個關於食物的基模,又可以包含了水果、蔬菜等等的基模,而水果的基模之下又可包含了蘋果、葡萄等基模。2.基模包含典型而一般性的事實,而且容許這些事實在不同的個例上有所例外與變異。也就是說,雖然隸屬於同一個基模中的事物都具有一般性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共同、同時。如:「齊唱」、「齊步」、「並駕齊驅」、「百花齊放」。唐.王勃〈滕王閣序〉:「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清.譚嗣同〈有感〉詩:「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
休戚與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休戚,幸福與患難。「休戚與共」指彼此之間的福與禍都共同承受,形容同甘共苦。[例]長官與部屬間同甘共苦,休戚與共。
共襄盛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共同贊助,合力完成。如:「愛心活動需要大家共襄盛舉,才能成功。」
智力三元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智慧包含二個因素: 普通因素(generalfactor,簡稱g-factor或g),這是心智能力所共同具有的要素; 特殊因素(specific factor,簡稱s-factor或s),這是因人而異的心智能力,通常因個體不同的潛能或學習而有特殊的能力表現。史比爾曼認為智力測驗必須包含g 與s 兩個因素。史比爾曼也認為g 是心智能力的控制力量。 群因論群因論(塞斯通,L. L. Thurstone):塞斯通(L. L. Thurstone)不滿意史比爾曼的雙因素智力結構論,因而不採用相關法探討智力結構,改採因素分析的方法...
一言九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至數千人,為戰國四公子之一,亦為趙之名相。 (2) 從:通「縱」,指合縱,是戰國時蘇秦倡導聯合六國共同抵抗秦國的政策。 (3) 趙:戰國時七雄之一,與韓、魏分晉立國,都邯鄲,後為秦所滅。 (4) 毛先生:即毛遂,生卒年不詳。戰國時趙平原君的食客,初無表現,後自薦隨平原君至楚,與楚王定約立功。 (5) 楚:周成王封熊繹於楚,春秋時稱王,為戰國七雄之一,後為秦所滅。 (6) 九鼎大呂:傳國寶器,比喻分量極重。九鼎,夏禹所鑄的九口大鼎,象徵九州。大呂,周廟大鐘。 (7) 三寸之舌:形容能言善道的口才。見「三寸不爛之舌」。 (8) 彊:音ㄑ|ㄤˊ,同「強」。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