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4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79.731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性別平等教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差異的存在,並思考其他的社會差異,如種族、年齡等在性別上的表現。性別角色的形成並非與生俱來,性別刻板印象與表現是社會化的結果。而所謂的「性別平等」不是指爭奪「權利」與「義務」的平等,而是要爭取「立足點」的平等,減少刻板印象的負面影響,以促使兩性的和諧相處。資料來源: 國民教育社群網目錄1 基本理念2 課程目標3 分段能力指標3.1 1.性別的自我瞭解3.2 2.性別的人我關係3.3 3.性別的自我突破4 融入學習領域之建議5 參考資料6 女權主義6...
繞樑三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幾日了,於是在齊國臨淄城西南門賣唱求食。她美妙而婉轉的歌聲深深地打動了聽眾的心弦,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三天以後,人們還聽到她的歌聲的餘音在房樑間繚繞,人們都說韓娥之歌“餘音繞樑,三日不絕”。韓娥投宿一家旅店,因為貧困,韓娥遭到了旅店主人的侮辱,韓娥傷心透了,“曼聲哀哭”而去。聲音是那麼悲涼,凡是聽到她歌聲的人都覺得好像沉浸在哀怨裡。一時間,“老幼悲愁,垂淚相對,三日不食”,只好又把她請回來唱一首歡樂愉快的歌曲。韓娥“復為曼聲長歌”,眾人聞之“喜躍□舞,弗能自禁”,氣氛頓時歡悅起來,把此前的悲愁全忘了。其歌聲之動人,乃...
萊斯托夫效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地位等特征中最爲突出者,即時記下他們的姓名。例如:在行列中有一位身高兩公尺以上的長人,他會給人以突出印象,故而他的名字也容易記憶。正因如此, 有些人爲了增加别人對他的印象,不是在服裝上力求表現新穎,就是在言行上刻意表現突出;方式不同,目的則一。一般來說,熟練的動作遺忘得最慢。貝爾(Bell)發現,一項技能在一年後隻遺忘了29%,而且稍加練習即能恢複。同時,有意義的材料較無意義的材料,形象和突出材料較平淡、缺乏形象性的材料遺忘得慢。萊斯托夫效應(Re...
對答如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思想敏捷,答話如流水般順暢流利。[例]面試時他從容不迫,對答如流,令人印象深刻。
不可磨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無法消除。[例]第一次經歷的事總是讓人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
家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焦慮或壓迫型家長:家長很擔心小孩輸給別人,主觀性強。3. 自我涉入型家長:聽到孩子的評論,有鏡射的印象,覺得好像在說自己。4. 否定型家長:這類家長認為孩子沒有任何問題就是好事,所以教師最好不要找他。5. 抵抗型家長:家長不聽老師的建議,有自己的教養計畫。6. 嚴苛型家長:家長會經常像行政人員一樣反映教師的管教行為。7. 懷有敵意型家長:家長極度不滿教師的管教,經常會到學校來理論。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家長 參考資料註1張民杰/著。班級經營學說與案例應用,2011年三版,頁80-82。高等教育出版。註2鄭玉疊、郭慶發/著...
人權教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關作品等。 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生長、發展」主題軸可以討論「身體的自主權與隱私權」以及破除兩性刻板印象,避免偏見與歧視;在「人與食物」主題軸,可以讓學生體會多元文化的風貌;在「安全生活」、「群體健康」主題軸,可以討論健康權、環境權的重要性;最後,「健康心理」主題軸可與「人權的價值與實踐」結合彼此共通理解。 數學學習領域建議教學設計者多將生活中的實際例子,應用在數學的「統計與機率」或是「數與量」等主題,以協助學習者能將數學能力作為分析社會現象與國際問題的基礎工具,並強化與人權議題「連結」的主題。 社會學習領域由於課程目標...
雷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92年,時報文化)《悲情布拉姆斯》 (1993年, 麥田)《黑暗中的風景》(1994年,爾雅)《逆旅印象》(1997年,皇冠)《裸掌》 (1997年,皇冠)《流動的盛宴》(1998年,皇冠)《地貌的背後--雷驤繪日記》(1998年,元尊文化)《愛染五葉》(1999年,麥田)《喧鬧課記》(2000年,九歌)《繪日記》 (2000年,時報文化)《文學漂鳥:雷驤的日本追蹤》(2000年,遠流)《西張東望》(2001年,大田)《晃動》(2002年,麥田)《行旅畫帖》(2002年,馬可孛羅文化)《刑台與手風琴》(2003年1月,二...
記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似詞:回想、回憶、印象
模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之外,以免干擾教室內之其他活動。5.若使用之模型,其大小、形狀與顏色與實物不同,要避免讓學生產生錯誤印象。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模型英文關鍵字: Model 參考資料張霄亭/總校閱。教學媒體與教學新科技,1995年初版,201-203。心理出版社。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