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67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93.752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裹足不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彊則士勇。是以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謂「藉寇兵而齎盜糧」者也。
不寒而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4.清.吳任臣《十國春秋.卷三二.南唐.彭利用傳》:「利用喪父,客過唁之,對曰:『家君不幸短命,諸子餬口四方。歸見相如之壁,空餘仲堪之棺,實可痛心疾首,不寒而慄。」
耳目一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猶「耳目一新」。見「耳目一新」條。 01.宋.高登〈上淵聖皇帝第三書〉:「今亦望加大用,且以播告四方,一新斯民之耳目。」
心花怒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圓覺經》若善男子,於彼善友,不起惡念,即能究竟成就正覺1>,心華2>發明,照十方剎3>。 〔注解〕 (1) 正覺:真正的覺悟。 (2) 心華:心華指人之本心,「華」同「花」,音ㄏㄨㄚ。以花喻本心之純淨,故稱「心華」。 (3) 十方剎:即「世界」。十方,梵語,四方上下的總稱。剎,梵語,土地之意。
席不暇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國。墨子是戰國時代魯人,主張消弭戰爭,平等互愛,由於戰國時期各國之間大大小小的征戰不斷,墨子於是奔走四方,說服各國君王放棄戰爭。他們汲汲於行道,以天下為己任,一生都為天下生民而到處奔走,所以才會有「孔子無黔突,墨子無煖席」之語。整句話的意思是說:孔子落腳處的煙囪都還沒被熏黑,他就得離開趕到別的地方;墨子坐的席子都還沒變暖,他也要起身離開了。每天生火煮飯必須用到的煙囪沒被熏黑,表示停留的時間極短;席子無法坐暖,表示根本沒有可以坐著休息的時間。後來「席不暇暖」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奔走極為忙碌,沒有休息的時候。
民不聊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異處,屍骨暴露在荒野上;老弱婦孺被捉去當俘虜,路上時常可見;鬼神沒人祭拜,百姓生活困苦,骨肉分離流落四方。韓、魏沒有滅亡,是秦國的一大憂患!現在大王要出兵攻打楚國,勢必經過韓、魏國境,您不擔心他們會叛變嗎?」後來「民不聊生」這個成語,就從原文中的「百姓不聊生」演變而出,用於形容百姓生活非常困苦。
拍案叫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些人,或有赴任為官的,或有御前供奉的,或有閒居隱逸的,或有棄職歸農的,或有修真學道的。這三十二人散在四方,如珠之脫線,如葉之離條,再不能收拾到一處了。誰知事有湊巧,緣有偶然,機括一動,幅輳聯合,比前番在梁山泊上更覺轟轟烈烈,做出驚天動地的事業來,功垂竹帛,世享榮華,成了一篇花團錦簇的話文,使人見之,一個個都懽忻鼓舞,快意舒懷,不禁拍案叫絕。
八拜之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一折》小生姓張,名珙,字君瑞,本貫西洛人也。先人拜禮部尚書,不幸五旬之上,因病身亡。後一年喪母。小生書劍飄零,功名未遂,遊於四方。即今貞元十七年二月上旬,唐德宗即位,欲往上朝取應。路經河中府,過蒲關1>上,有一故人2>,姓杜名確,字君實,與小生同郡同學,當初為八拜之交。後棄文就武,遂得武舉狀元,官拜征西大元帥,統領十萬大軍,鎮守著蒲關。小生就望哥哥一遭,卻往京師求進。 〔注解〕 (1) 蒲關:地名。位於山西省永濟縣西,黃河東岸。為蒲津關的簡稱。蒲,音ㄆㄨˊ。 (2) 故人:老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治理。《書經.多士》:「乃命爾先祖成湯革夏,俊民甸四方。」《詩經.小雅.信南山》:「信彼南山,維禹甸之。」漢.毛亨.傳:「甸,治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周圍被水環繞的都城。《說文解字.巛部》:「邕,邑四方有水自邕成池者是也。」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