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22.514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失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無處安身。《文選.李陵.與蘇武詩三首之一》:「風波一失所,各在天一隅。」《三國志.卷一二.魏書.何夔傳》:「自喪亂以來,民人失所。」
隨寓隨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於山水,優游於典籍,不像一般作官的人。」德孚聽了笑著回答:「我是把忠信孝友這樣的禮法看成浩渺煙波,把安身之處當成承載我的舟船。從前馮夷得道而能悠遊大川,漁夫語畢便順著蘆葦離開,我想也是如此罷了!」德孚話中用了《莊子》中的兩個典故,馮夷和漁夫都是得道高人,由於掌握了自然之道的本體,所以能安於所處的境遇,無入而不自得。德孚以此喻己,說明自己的行為並無矛盾,反而是反樸歸真,以本真去應和環境的變化,再順勢表現在行為上,所以無法以一般「隱」與「不隱」的形式來作判斷。也正因為他了解順道而行的哲學,所以才能「隨所寓而安之為舟舫」,即使在充滿人為虛文的世界裡,亦悠游無所累。後來「隨遇而安」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
光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寬宏。《抱朴子.內篇.釋滯》:「夫有道之主,含垢善恕,知人心之不可同,出處之各有性,不逼不禁,以崇光大。」晉.干寶《搜神記》卷三:「願府君安身養德,從容光大,勿以神奸,汙累天真。」
失所流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零的身世和朋友從此分隔兩地的無奈。後來「流離」和「失所」被合用成「流離失所」,用來形容轉徙離散,無處安身
異路同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殊途同歸」之典源,提供參考。 《易經.繫辭下》《易》曰:「憧憧往來,朋從爾思。」子曰:「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塗1>,一致而百慮。天下何思何慮!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往者屈也,來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精義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過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窮神知化,德之盛也。」 〔注解〕 (1) 殊塗:不同的道路。塗,通「途」,道路。
流移失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零的身世和朋友從此分隔兩地的無奈。後來「流離」和「失所」被合用成「流離失所」,用來形容轉徙離散,無處安身
潘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西晉文學家,擅長辭賦,為潘岳從子,與岳俱以文章見稱,號稱「兩潘」。個性靜退,不喜爭奪,並著《安身論》以明所守。累官太常卿。
湖海飄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四處流浪,不得安身立命。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一折》:「暗想小生螢窗雪案,刮垢磨光,學成滿腹文章,尚在湖海飄零,何日得遂大志也呵!」《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小人雖在湖海飄零,自信有此絕藝,不甘輕配凡女。」
同歸殊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殊途同歸」之典源,提供參考。 《易經.繫辭下》《易》曰:「憧憧往來,朋從爾思。」子曰:「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塗1>,一致而百慮。天下何思何慮!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往者屈也,來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精義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過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窮神知化,德之盛也。」 〔注解〕 (1) 殊塗:不同的道路。塗,通「途」,道路。
節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節制而使適度發洩。《左傳.昭公元年》:「君子有四時,朝以聽政,晝以訪問,夕以修令,夜以安身,於是乎節宣其氣,勿使有所壅閉湫底,以露其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