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5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08.129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文總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文總目〕66卷,宋王堯臣(1003-1058)、歐陽修(1007-1072)等撰。堯臣字伯庸,應天府虞城人,天聖5年(1057)進士,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卒諡文安,改文忠。有文集不傳,〔宋史.卷 292〕有傳。修字永叔,自號醉翁、六一居士。嘉祐間參知政事,後與王安石不合,以太子少師致仕。著述甚富,編為〔歐陽文忠公全集〕。曾參與修〔新唐書〕志、傳部分。有家藏〔歐陽參政書目〕1卷。
  宋太宗時建文院、分昭文、集賢、史館等六庫,有正副本書籍約80,000卷。真宗時受榮王宮中火災波及,移焚餘書到文外院,經補寫徵集,仁宗時新作文院,分藏群書。慶曆元年(1041)編成〔文總...
文書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文書院為臺灣早期設立的書院之一。據連橫〔臺灣通史‧教育志‧臺灣書院表〕載:文書院,原在臺南府治東安坊,為府義學。康熙四十三年(1704),知府衛臺揆建。乾隆十年(1745),巡道攝府事莊年重修;十五年臺灣知縣魯鼎梅移海東書院於舊縣署,而以舊海東書院為文書院;二十四年,知府覺羅四明乃就府署之東,新築講堂齋舍,立碑記之。
  另據覺羅四明〔新建文書院碑記〕載:歲丁丑(乾隆二十二年),余調是邦。下車後,入文書院,見多士衣冠絃誦,彬彬儒雅。……第向來經費不敷,生童等僑寄學舍之旁,褊淺湫隘,未能咕嗶優游,且責成司鐸掌教,勢難兼顧,不無作輟,鼓舞造就之道猶有憾,擬擇地另建。……為講...
文總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書名。宋仁宗時以昭文、史館、集賢、祕閣四館藏書,命張觀、宋祁等定其存廢,詔王堯臣等校勘,定著三萬六百六十九卷,分類編目,總成六十六卷,賜名文總目。今已不全。
寧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寧藏〕即〔福州東禪寺本大藏經〕,又稱〔寧萬壽大藏〕,是中國第一部私刻漢文大藏經,由東禪寺等覺禪院住持沖真發起勸募雕造。宋神宗元豐3年(1080)開雕,至徽宗寧3年(1105)竣工,歷時25年。全藏580函,入經1,440部,6,108卷,以千宇文編次,始「天」字,至「號」字號。首次採用經摺式裝幀。每版36行,折為6個半頁,每半頁6行,行17字。此後的〔毗盧〕、〔圓覺〕、〔資福〕、〔磧砂〕、〔普寧〕元〔官藏〕、洪武〔南藏〕、永樂〔南藏〕、〔武林〕、〔萬曆〕等藏,都循寧本之版式不變。寧本還對入藏經籍編目次第,有所改進,簡化〔開元釋教錄〕編目方式,把大小乘經、律、論分成兩大類,再在兩...
五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五政」意指為謀求國家長治久安之計,在屏除政治上「偽、私、放、奢」四大弊病之後,應積極推動五項政治改革;語見荀悅〔申鑒‧卷一〕。依荀悅的規劃,五項政治改革之重點如下:
  1.養生:民以食為天,儒家治國以解決人民之衣食問題為首要急務;荀悅也持同樣的看法,認為:「民不畏死,不可懼以罪;民不樂生,不可勸以善。」先解決百姓生活上最基本之需要,然後才能談到法律與教育問題。因此他主張「興農桑以養其生」,在上者應了解「有恆產者有恆心」之古訓,「先豐民財以定其志」,務必做到「國無游民,野無荒業,財不虛用,力不妄加」,使百姓能足衣足食。
  2.正俗:荀悅認為「君子所以動天地、應神明...
右技術學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阿贊;拜之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儀式用語。土耳其語稱「ezan」,為回教清真寺尖塔「報呼祈禱時刻」之人(muzzin)的呼聲。其吟誦內容為:「全能阿拉(Allah)為獨一之神祇,默罕莫德(Mohammed)為阿拉之先知,來拜吧!來就必得救。全能阿拉(Allah)為獨一之神祇。」此呼喊以自然發出之音調在每一個清真寺尖塔傳自民間,一日五回,為回教信徒信仰共鳴重要儀式。
《The JVC Video Anthology of World Music and Dance》.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高大宏偉。如:「這座宮殿建築極為閎壯麗,展現往昔皇家之氣派格局。」清.徐珂《清稗類鈔.吏治類.于清端捕盜》:「于清端知黃州時,聞盜魁張某所居之屋,閎高垣,捕役多取食焉。」
玄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玄學為唐代官學之一。據〔新唐書‧選舉志〕載,玄宗開元二十九年(741),始置玄學,習〔老子〕、〔莊子〕、〔文子〕、〔列子〕,亦曰道舉。其生,京、都各百人,諸州無常員。官秩、蔭第同國子生,舉送、課試如明經。學址在玄元皇帝廟,後改名為玄館。
尚競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尚競賽是流行於希臘時期的社會風氣。古希臘時期,拜英雄的風氣至為熾烈;一些運動健將,多以鍛鍊身體,參加奧林匹克運動會之競賽作為揚名於世的途徑。因而優良運動員的培養,深受當時社會人士的重視;而注重個人身體的健壯與福祉,遂促成了尚競賽的風氣。基督教興起以後,重視的是靈魂,肉體受到輕視,因此體育競賽的活動逐漸減少,尚競賽的活動也日益稀落。西元三九四年,奧林匹克競賽被取消,體育競技更一落千丈。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