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5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78.139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耳濡目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rú釋義︰猶「耳濡目染」。見「耳濡目染」條。 01.《清史稿.卷四三九.廖壽□列傳》:「伏願皇太后儉黜奢,時以民生為念,俾皇上知稼穡之艱難,目染耳濡,聖功自懋。」 02.《太平天國資料.太平天國史料.欽定士階條例》:「至於誦習書史,博覽篇章,目染耳濡,課學即求心之道;通經致用,家修即廷獻之資。」 參考詞語︰耳染目濡注音︰ㄦˇ ㄖㄢˇ ㄇㄨˋ ㄖㄨˊ漢語拼音︰ěr rǎn mù rú釋義︰猶「耳濡目染」。見「耳濡目染」條。 01.《醒世姻緣傳.第二七回》:「只因安享富貴的久了,後邊生出來的兒孫,一來也是秉賦了那澆漓的薄氣,二來又離了忠厚的祖宗,耳染目濡,習就了那輕薄的態度。」
庸人自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舊唐書.卷八八.陸元方列傳》嘗有小吏犯罪,但示語而遣之。錄事1>白曰:「此例當合與杖2>。」象先3>曰:「人情相去不遠,此豈不解吾言?若必須行杖,即當自汝為始。」錄事慚懼而退。象先嘗謂人曰:「天下本自無事,祗是庸人擾之,始為繁耳。但當靜之於源,則亦何憂不簡。」前後為刺史4 >,其政如一,人吏咸懷思之。 〔注解〕 (1) 錄事:職官名。舊時各官署繕寫文件的官員。 (2) 杖:古代的一種刑法。用棒子或竹板打犯人 (3) 象先:陸象先(西元665∼736),字賢,陸元方子,唐.蘇州人。歷任戶部尚書等官職,為政尚仁恕。諡文貞。 (4) 刺史:職官名。古代糾察地方官員之官,後沿稱地方長官。
故步自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故步自封」係由「故步」及「自封」二語組合而成。 「故步」見於《漢書.卷一○○.敘傳上》。內容是在敘述東漢文學家班彪小時跟著堂哥班嗣求學。班嗣家中藏書很多,許多人都來他家借書。班嗣雖然也修習儒學,但較喜歡老莊的學說,認為老莊學說尚自然澹泊,不追逐世俗看重的一切,和儒家講求的忠孝仁義不同。所以當有人向他借老莊的書來看時,他便勸這位朋友打消這個念頭。既然已經學習儒家思想了,就不要再讀老莊,免得像《莊子》裡的燕國人一樣,要學趙國人優雅的步姿,結果非但沒學成,連自己原本走路的方式都忘了,只好爬著回國。這裡的典源用了「故步」。 「自封」見於晉.庾闡〈斷酒戒〉。作者在文中闡述戒酒的原因,認為酒癮一上來就...
推己及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晉.傅玄《傅子.卷一.仁論》昔者聖人之仁也,將以興天下之利也。利或不興,須仁以濟。天下有不得其所,若己推而委之於溝壑然。夫仁者,蓋推己以及人也,故己所不欲,無施于人1>,推己所欲,以及天下。推己心孝于父母,以及天下,則天下之為人子者,不失其事親之道矣。推己心有樂于妻子,以及天下,則天下之為人父者,不失其室家之歡矣。推己之不忍于饑寒,以及天下之心,含生無凍餧之憂矣。此三者,非難見之理,非難行之事。唯不內推其心以恕乎,人未之思耳。夫何遠之有哉。 〔注解〕 (1) 己所不欲,無施于人:自己所不喜歡的事物,不要加在別人身上。出自《論語.衛靈公》。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殊途同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殊路而同歸,謂因民而作,追俗為制也。」 02.漢.桓寬《鹽鐵論.利議》:「諸生對冊,殊路同歸,指在禮義,退財利,復往古之道,匡當世之失,莫不云太平。」 參考詞語︰同歸殊途注音︰ㄊㄨㄥˊ ㄍㄨㄟ ㄕㄨ ㄊㄨˊ漢語拼音︰tóng guī shū tú釋義︰猶「殊途同歸」。見「殊途同歸」條。 01.三國魏.嵇康〈琴賦〉:「其餘觸類而長,所致非一。同歸殊途,或文或質。」 參考詞語︰異途同歸注音︰|ˋ ㄊㄨˊ ㄊㄨㄥˊ ㄍㄨㄟ漢語拼音︰yì tú tóng guī釋義︰即「殊途同歸」。見「殊途同歸」條。 01.漢.桓寬《鹽鐵論.論儒》:「聖人異塗同歸,或行或止,其趣一也。」 02.晉.陸機〈思...
名副其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名副其實」原作「名實相副」。據《後漢書.卷七○.鄭孔荀列傳.孔融》載,東漢末建安年間,曹操東征西討,戰功彪炳,權勢極大,但恃才傲物的孔融卻對他多所非議,常常針對時政上書給曹操,一點也不客氣。日子久了,曹操對他也有點不滿,然因孔融在外的名聲高,只得隱忍下來。郗(ㄔ)慮為附和曹操,便上奏請免孔融的官職,二人於是有了心結,彼此互相仇恨。而在此時,曹操寫了一封信給孔融,要化解他和郗慮之間的怨仇。說他們本來交情很好,結果因為一點小事而互相陷害,實在是不值得。以前兩人互相欣賞,惺惺相惜,怎麼會變成現在這樣呢?希望他們能重修舊好。曹操信中提到,孔融曾盛讚郗慮的學識,說他的學問是「名實相副」,和傳聞中的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如此、而已。如:「不過爾爾」。《公羊傳.僖公三十一年》:「不朝而遍雨乎天下者,唯泰山爾。」
三緘其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言語謹慎或不說話。《孔子家語.卷三.觀周》:「孔子觀周,遂入太祖后稷之廟,廟堂右階之前,有金人焉,三緘其口,而銘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宋.尤袤《全唐詩話.卷一.姚》:「欽之伊何?三命而走;謹之伊何?三緘其口。」
南柯一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1.《太平廣記.卷三五三.陳璠》引《三水小牘》:「積玉堆金官又,禍來倏忽變成空。五年榮貴今何在?不異南柯一夢中。」
憤世嫉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憤世嫉俗」原作「憤世嫉邪」。韓愈(西元768∼824),字退之,唐朝河陽人。尊儒術,排斥佛老,通六經百家之學,創作頗多,各種體裁的作品,都有卓越的成就。他個性耿直,直言極諫,因而一再的被貶官,但不論治理那個地方,總是留下很好的治績,深受百姓愛戴。在宦海上的浮沈,以及外在環境的影響,常讓他有志不得伸,因此藉著文字,把志向和生命發揮到極致,主張文章要言之有物,要有充實的思想內容,一掃南北朝以來形式主義為主的浮華文風。帶動了文學上的改革,不僅影響了當代,也深深影響了後來的宋代,振興了散文,稱之為「古文運動」。這一篇是韓愈抒發對社會、人性的看法,提到有一個姓談的書生寫了一篇〈崔山君傳〉,對不合理的...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