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2635.6188 ms
共 94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行動研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教育學理論目錄1 行動研究1.1 起源1.2 何為行動研究1.3 目的1.4 行動研究的領域1.5 行動研究的特徵 行動研究行動研究(Action Research)是由情境中的人針對情境中的問題進行系統性的研究。教育上的行動研究起於教室實務工作者每日教育工作中實際產生的問題,是一持續不斷的研究循環過程與努力,研究者致力於行動與反思間的緊密連結。其宗旨在改善實務,不在產生知識。是在實務工作中試驗想法,改善現狀,並透過行動研究增進實務工作者的知識與專業。行動研究的循環階段為:計畫、行動、觀察、反省。實務工作者先尋找一個研究起點、問題,釐清問題或困難所在的情境,發展行動策略並付諸實踐,並有不斷反省...
|
批判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批判理論1.1 重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1.2 批判理論的主要特徵1.3 在教育上的運用1.4 中英文關鍵字1.5 參考資料 批判理論 批判理論主要在於繼續十八世紀以降人類理性啟蒙任務,其終極關懷是人類理性自主的維護與闡揚。批判理論是採用批判的觀點來看社會現象,就是俗稱的「法蘭克福學派」,他與現象學、結構主義構成歐洲三大哲學思潮,這一學派在教育上重視溝通、知識所引導的興趣、培養成熟的人,並利用大眾傳播媒體達到教育的目的。 批判理論起源於1929年德國法蘭克福所成立的社會科學研究所。當時該所主要成員有霍克海默、阿多諾與馬庫色,他們的理念雖未完全相同,但卻是一致對傳統作嚴厲批判。法蘭克福學...
|
心理社會理論_艾里克森(E._Erikson)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緣起1.1 階段1.1.1 嬰兒期(出生-18個月)1.1.2 幼年(18個月-3歲)1.1.3 童年早期(3-5歲)1.1.4 童年中期(6-10歲)1.1.5 青春期(11-18歲)1.1.6 成人早期(18-34歲)1.1.7 成人中期(35-60歲)1.1.8 成人晚期(60歲-去世)2 參考資料 緣起艾里克森的父母親為丹麥人,父母離異後,隨父母遷居至德國,母親也改嫁於一位猶太醫生,但也因為如此,使他在身分上引起了困擾。而後因為歐洲不安定,在1939年時歸化美國,也才更名為Erik Erikson。他根據自身人生經驗及多年從事心理治療觀察所見,發展出心理社會發展理論。艾里克森社...
|
歸因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溫納的歸因論1.1 溫納的三向度歸因論1.2 溫納歸因論在教育上的意涵1.3 中英文關鍵字1.4 參考資料 溫納的歸因論 美國心理學家溫納(BernardWeiner),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而在80年代修正的歸因論,是解釋學習動機最有系統的理論,也是近年來國內教育心理學家最感興趣,並援此從事演繹研究最多的一種理論。 Weiner(1979)歸因理論早期的發展在於認識個體對於成功和失敗的主要原因的選擇,以及與之後的行為之概念的連結。之後,對造成成功和失敗結果的主要原因之特性加以認識。在此同時Weiner(1980)也發現,歸因會影響對於事件的情緒反應,例如驕傲或是羞恥感;也影響對於...
|
月暈效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何謂月暈效應 愛德華L. Thorndike是第一個支持與研究光圈效應的人。月暈效應,説的是一個人表現好時,大家對他的評價遠遠高於他實際的表現,就像我們看月亮的大小,不是實際月亮的大小,而是包含月亮的暈光。例如一位學生他的成績很好,但在美術音樂方面的表現只是普普,但因為他平時表現優異,老師對他的印象很好,給他的評價可能就會高過於在美術及音樂表現更優異的同學。「月暈效應」(Halo effect)是一種以偏概全的主觀心理臆測,是在人際交往中對一個人進行評價時,往往因對他的某一方面特徵,掩蓋了其他特徵,從而造成人際認知的障礙。一個人表現好時,大家對他的評價遠遠高於他實際的表現。反之,一個人表現...
|
銘印效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起源2 學習應用3 例子4 相關文獻 起源「銘印效應(imprinting)」也稱為「銘鑄」行為與「印痕作用」。此為德國著名行爲學家海因羅特自小鵝破殼而出的實驗中歸納而來,而後由德國另一位行爲學家洛倫茲,命名爲銘印效應。一九一○年,勞倫茲在他最著名的研究中,將一窩灰雁的蛋分開,一部份留在母雁處;另一部份則移至孵卵器中孵育。由母鳥孵出的幼雛表現正常,會跟隨在母雁後方,正常的成長並與其他的雁交配繁殖。當人工孵育的卵孵化時,幼雛出生時的幾個小時中與工作人員相處在一起而不是母雁,自此之後,他們就緊跟在勞倫茲後並表現出不認識他們自己的母島及同類個體。成長後,他們仍喜歡與勞倫茲及其他人類為伍而非自...
|
德懷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德懷術1.1 功能1.2 實施原則1.3 實施步驟1.4 中英文關鍵字1.5 參考資料 德懷術 德懷術(Delphitechnique)是一種尋求群體共識的過程。該技術的運用,係針對某一主題設計問卷,請一組專家(或稱德懷術小組)表達其意見,然後就專家之意見加以蒐集、組織,以期獲得團體成員一致的看法(王文科、王智弘,2006)。(引自呂彥億,2008) 功能 在擬訂計畫的過程中,凡是需要結合多數專家的專業意見,以獲得比較一致性的答案時,就可以使用德懷術。在計畫當中,德懷術最適合使用來預測未來教育發展的可能走向,以掌握社會脈動。 實施原則匿名原則:所有參與調查的人員在不受干擾的情形下,...
|
回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回饋(feedback)從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的觀點言,反應之後的回饋將產生後效強化作用。從認知心理學的觀點言,回饋有助於訊息處理。從學習動機的觀點言,回饋可視之為學習動機形成的外在原因。在教學歷程中,教師可運用下述兩種方法,使學生得以在回饋中加強學習。1.口頭回饋:在教學時,教師使用最多的是口頭回饋。所謂口頭回饋(或言語反饋)(verbal feedback),是指學生在提出問題或回答問題之後,教師對他的表現所給予口頭上的讚許或批評。教師在給予學生回饋時,宜遵守以下兩個原則:其一,當學生向教師提出問題時,無論問題的性質如何,也無論問題是否合理,教師均宜先予以接受。其二,當學生回答問題時,無論他回...
|
調查研究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調查研究(survey research)是研究者採用問卷(questionnaire)、訪問(interview)或觀察(observation)等技術,從母群體成員中搜集所需資料,以決定母群體在一個或多個社會學變項或心理學變項上之現況,或諸變項之間之關係。調查研究目前在各類學科(如: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等)上甚至是政府部門中普遍被採用。調查研究之類別亦依性質、對象、期間等不同,而有不同的種類,以下從調查研究之目標、範圍(scopes)、材料(subject matters)、蒐集資料方式(data-gathering)、涉及時間(time)等類別介紹。目錄1 壹、依目標區分1.1 一、描...
|
建構效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建構效度(construct validity)建構效度是指一個測驗能夠測量某一個理論的建構程度。在心理學上常使用建構的例子,例如:學業性向、機械理解、語文流暢、焦慮、內向外向、動機智力、情緒穩定等等,都是心理學理論的構念或假設性的概念。建構是心理學者為了分析或解釋人類的內外在行為,對個人行為特質的一種假設,然後由受測者對測驗工具所作的行為反應,據以推測其是否具有這些特質。建構效度的分析,需要從許多不同的資料來源,依據邏輯及經驗來分析。其方法與技術,通常有以下幾種:1.相關檢定:如果某測驗依據心理學或教育學的某一種理論來編製,受測者在該測驗的得分與其在效標上之得分,求兩者的積差相關,如果是正相...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