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10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751.1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點九刺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Cephalopholis argus (Bloch and Schneider, 1801)
九刺鮨屬極近似石屬(Epinephelus),但最大的區別在於本屬魚類背鰭具有9棘,而後者則有11棘。口裂大,上主頜骨遠遠超越眼後緣,胸鰭遠短於眼後頭長。體暗褐色,有若干不明之橫帶,並密布藍點。本種與青星九刺鮨(C. miniata)同具藍色小點,但本種具有較多之背鰭軟條(16;後者為15)及鰓耙數(下支16~17;後者13~14),且成魚之體鱗附有小型腋鱗,故可輕易區分之。長可達40公分。
南日本,台灣,印度洋及熱帶太平洋。
棲息珊瑚礁海域,以手釣或蟹網捕捉。部分具毒,屬Ciguatoxin,多見於較熱帶之海域。
食用。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鱸形目(Order Perciformes)
棘鰭魚首目(Superorder Acanthomorpha)
鱸亞目(Suborder Percoidei)
鱸形系(Series Percomorpha)
鮨科(Family Serranidae),Seabasses
鱸上科(Superfamily Percoidea)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蘚生於石上所形成的痕。宋.林逋〈山谷寺〉詩:「獨孤房相碑文在,幾認題名拂蘚。」明.胡儼〈遊匡盧山賦〉:「󺟑故址之荒涼,掃蘚而求古跡兮。」
點帶石(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Epinephelus coioides (Hamilion, 1822)
主上頜骨超越眼後緣,前鰓蓋具細鋸齒緣,在後下角者僅略見膨大而已。體淡褐色,有褐色點散布,但分布於各鰭之同色點較不明顯;體側並有5條略斜之暗色帶,各帶之腹面多呈二分叉。長可達80公分。
琉球,台灣至澳洲;西太平洋區以及印度洋西側均有分布。
棲息內灣岩礁附近及珊瑚礁淺水處。
食用。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鱸形目(Order Perciformes)
棘鰭魚首目(Superorder Acanthomorpha)
鱸亞目(Suborder Percoidei)
鱸形系(Series Percomorpha)
鮨科(Family Serranidae),Seabasses
鱸上科(Superfamily Percoidea)
秋姑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Parupeneus spilurus (Bleeker, 1854)
體圓長;頦鬚1對;自吻端之體側中央具有3條黑色縱帶;尾柄具1淺大黑鞍;各鰭為灰色;體長可達20公分。
南日本、台灣、菲律賓。
喜棲息於珊瑚礁地帶的肉食性魚類。
可用手釣和流刺網漁獲,供食用及觀賞。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鱸形目(Order Perciformes)
棘鰭魚首目(Superorder Acanthomorpha)
鱸亞目(Suborder Percoidei)
鱸形系(Series Percomorpha)
鬚鯛科或秋姑魚科或羊魚科(Family Mullidae),Goatfishes,Surmullets
鱸上科(Superfamily Percoidea)
駝背鱸(老鼠,敏魚,扁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Cromileptes altivelis (Valenciennes, 1828)
體甚高,眼後之頭背明顯凹入;後鼻孔呈長裂狀,口齒缺犬齒;背鰭鰭條較高具10棘,胸鰭基底上方有1皮瓣。體淡褐色,有黑色圓散在。長可達60公分。
南日本,台灣及印度洋。
棲息珊瑚礁淺水處,以手釣捕獲。
食用及觀賞用,為水族館常見之魚種。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鱸形目(Order Perciformes)
棘鰭魚首目(Superorder Acanthomorpha)
鱸亞目(Suborder Percoidei)
鱸形系(Series Percomorpha)
鮨科(Family Serranidae),Seabasses
鱸上科(Superfamily Percoidea)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有文彩的樣子。唐.皮日休〈石榴歌〉:「玉刻冰壺含露溼,斕似帶湘娥泣。」宋.蘇軾〈月華寺〉詩:「高巖夜吐金碧氣,曉得異石青斕。」
金背鳩(山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Streptopelia orientalis
體長30~32公分。喙灰色,腳紅褐色。額至頭頂灰色,頭部、頸部、胸部和腹部為淡紫褐色,頸側具一小塊黑白相間的條紋。背部具黑色、紅褐色、灰色相間的紋,飛羽黑色,尾羽末端白色;下腹部至尾下覆羽灰色。
共6亞種,分布於亞洲,包括日本、臺灣、中國大陸中南部、中南半島。在高緯度的族群具遷移性。
棲息於低海拔山地、丘陵環境或農田。常成對或三、五隻為一小群活動,警覺性高,一旦受到干擾便群體驚飛,飛行速度快。叫聲為低沈沙啞的、四音節的“gu-gugu-gu-gu”聲。
鳥綱(Class Aves)
鴿形目(Order Columbiformes)
鳩鴿科 (Family Columbidae)
流紋岩(玢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流紋班岩屬於淺成、淺色酸性細粒狀火山岩,脈狀或大脈體出現於烈嶼東崗海岸、龍盤山西麓。岩石中常含有晶,晶礦物以石英和長石為主,偶含白雲母、黑雲母及磁鐵礦,節理發達。
剝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脫落駁,殘敗不堪。如:「這壁上的彩繪,經長年累月的風吹日晒,早就剝落殘得難見原貌了。」
溜瓢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長約4.2-5.5 mm,體型卵形,隆起呈半圓球狀,全身底色呈象牙白至灰白色,為臺灣唯一一種呈白色的瓢蟲。頭頂具有兩枚相連的黑;複眼黑色。前胸背板有七枚黑,中間三枚黑靠近且有時相連;鞘翅上各有八枚黑,由前而後以4-3-1的方式排成三列,翅縫為黑色;各足黃褐色。成蟲另有一黑色型,前胸背板有大塊黑色紋,鞘翅為黑色,左右各有一枚大塊紅。幼蟲體色灰黑色,身上有黑、黃、白色的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