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3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儒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讀書人家。唐.元稹〈高允恭授侍御史知雜事制〉:「允恭始以儒家子能文入官,在監察御史時,分務東臺,無所顧慮。」《初刻拍案驚奇》卷三二:「福善禍淫,天自有常理。爾是儒家,乃昧自取之理,為無益之求。」
豪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仗勢欺人。《後漢書.卷一六.鄧禹傳.論曰》:「漢世外戚,自東、西京十有餘族,非徒豪橫盈極,自取災故,必於貽釁後主,以至顛敗者,其數有可言焉。」
併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侵占他人財物土地或他國的領土。《五代史平話.周史.卷下》:「自取唐州破湖南後,志氣愈驕,有併吞天下之心。」《三國演義》第一一一回:「昔日武祖縱橫四海,文帝、明帝有包括宇宙之志,併吞八荒之心。」也作「并吞」。
以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次序、程度、數目、位置等在某一點之上。《論語.雍也》:「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漢.王襃〈四子講德論〉:「三代以上,皆有師傅,五伯以下,各自取友。」
儀態萬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語本漢.張衡〈同聲歌〉:「素女為我師,儀態盈萬方。」形容人的容貌態度無美不備。多指女子而言。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一○.如是我聞》:「自取最麗者四人。教以歌舞脂香粉澤,綵服明璫,儀態萬方,宛如嬌女。」也作「儀態萬千」。
師心自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也,固若是芒1>乎?其我獨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夫隨其成心2>而師3>之,誰獨且無師乎?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愚者與有焉。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適越4>而昔至也。是以無有為有。無有為有,雖有神禹,且不能知,吾獨且奈何哉! 〔注解〕 (1) 芒:通「茫」,不了解、一無所知。 (2) 成心:成見,即對人事存有主觀之見。 (3) 師:效法、採用。 (4) 越:意當指「越國」。
鬧中取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喧嚷嘈雜中,自取安靜。如:「雖然居住在鬧區,他總能鬧中取靜,專心讀書。」
親離眾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親信背離,眾人反叛。形容不得人心,處境孤立。唐.陸贄〈議汴州逐劉士寧事狀〉:「劉士寧昏荒暴慢,惡貫久盈,聖情愛人,久為含忍,親離眾叛,自取奔亡。」也作「眾叛親離」、「眾散親離」。
自命非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求益切,且傾囊獻之。道士接金,擲諸江流。公以所來不易,啞然驚惜。道士曰:「君未能恝然耶?金在江邊,請自取之。」公詣視果然。又益奇之,呼為仙。道士漫指曰:「我非仙,彼處仙人來矣。」賺公回顧,力拍其項曰:「俗哉!」公受拍,張吻作聲,喉中嘔出一物,墮地堛然,俯而破之,赤絲中裹飯猶存,病若失。回視道士已杳。 〔注解〕 (1) 微時:微賤的時候,指尚未顯貴時。
納善如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還去攻打蔡國,已經是不義之戰了,現在還觸怒楚國,真打起來一定贏不了。就算贏了,也不是件光榮的事,反而自取其辱,不如退兵吧!」欒書聽了覺得很有道理,因此決定撤軍。這種能接受部屬提出好意見的處事態度,在《左傳.成公八年》就提到說,晉軍得以屢獲戰功,多在於欒書能聽從知莊子等三人的建議,另如能擄獲沈國國君揖初也是一個明顯的例子。因此對於欒書攻打沈國獲勝的這件事,就有君子評論說:「從善如流,宜哉!」意思是說聽從好的、正確的意見,是最適當的行為。典源又見《左傳.昭公十三年》。「從善如流」的故事在此處則是表述楚國的公子比不得民心,也不像齊桓公那樣重用人才,聽從正確的意見,因此無法得到王位。後來,「從善如流」...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