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3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本身。如:「自己」、「自身」、「自我」、「自個兒」、「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從、由。如:「自此」、「自從」、「自古至今」、「自小到大」。
當然。如:「自然」、「自不待言」、「自屬有效」。
主動的。如:「自覺」、「自願」、「自動」、「自發」。
起源的地方。如:「其來有自」。
剛愎自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2.《宋史.卷三六九.張俊等傳》:「論曰:『……曲端剛愎自用,輕視其上,勞效未著,動違節制,張浚殺之雖冤,蓋亦自取焉爾。』」
一傅眾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2.清.陳確〈答張考夫書〉:「譬之與釋子非佛教,與婆子言無閻王,一傅眾咻,祇自取困耳。」
作繭自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近義:自作自受,自食其果,作法自斃,玩火自焚,咎由自取辨似: 「作繭自縛」及「作法自斃」都有做了某事,反使自己不利的意思。 「作繭自縛」語義較輕,指陷入困境;「作法自斃」語義較重,指受害或滅亡。 作繭自縛 作法自斃 辨似例句 ○ ㄨ 像他自我意識這麼強的人,很容易~,自尋煩惱。 ㄨ ○ 他誣賴了那麼多人,當然受到朋友的排斥,真是~。
窮兵黷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恣意動用兵力,發動戰爭。[例]古有明訓,凡是窮兵黷武之國,終必自取滅亡。
明哲保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5.《明史.卷一三二.朱亮祖等列傳》:「贊曰:『……亮祖以下諸人,既昧明哲保身之幾,又違制節謹度之道,駢首就僇,亦其自取焉爾。』」
怙惡不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怙惡不悛」原作「長惡不悛」。據《左傳.隱公六年》載,春秋時,結鄰的陳、鄭二國時常發生爭端而彼此交惡。後來鄭國曾提出請求,希望能夠與陳國和平共處。當時,陳桓公弟五父認為廣結善緣是國家的重要施政方針,因此建議接受講和。但陳桓公卻認為宋、衛國才是難以對付的敵手,鄭國算不了什麼,就拒絕接受鄭國的講和。結果在陳桓公六年五月時,鄭國入侵陳國,陳國大敗,被擄去許多財物及俘虜。對於這樣失敗的結果,當時的人便加以評論說:「善不可丟失,惡不可滋長。」陳桓公因為不廣結善緣,讓惡因滋長蔓生而不知悔改,隨之而來的便是自取禍害。後來「怙惡不悛」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人作惡多端,不肯悔改。
同仇敵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箭,以彰顯他們的功勞,並設宴樂酬賞。現在我只是奉命來繼續兩國的友好關係,承蒙君王賜宴,豈敢觸犯大禮而自取罪過呢?」後來這兩個典源被合用成「同仇敵愾」,用來指共同抵禦仇敵。也作「敵愾同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羞恥。[例]恥辱、奇恥大辱、自取其辱
從善如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還去攻打蔡國,已經是不義之戰了,現在還觸怒楚國,真打起來一定贏不了。就算贏了,也不是件光榮的事,反而自取其辱,不如退兵吧!」欒書聽了覺得很有道理,因此決定撤軍。這種能接受部屬提出好意見的處事態度,在《左傳.成公八年》就提到說,晉軍得以屢獲戰功,多在於欒書能聽從知莊子等三人的建議,另如能擄獲沈國國君揖初也是一個明顯的例子。因此對於欒書攻打沈國獲勝的這件事,就有君子評論說:「從善如流,宜哉!」意思是說聽從好的、正確的意見,是最適當的行為。典源又見《左傳.昭公十三年》。「從善如流」的故事在此處則是表述楚國的公子比不得民心,也不像齊桓公那樣重用人才,聽從正確的意見,因此無法得到王位。後來,「從善如流」...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