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8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詿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因受蒙蔽而犯了過失。漢.桓譚〈上疏論讖記〉:「今諸巧慧、小才、伎數之人,增益圖書,矯稱讖記,以欺惑貪邪,詿誤人主,焉可不抑遠之哉?」也作「罣誤」、「絓誤」。
拔群出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猶「出類拔萃」。見「出類拔萃」條。01.《晉書.卷五五.夏侯湛列傳》:「弱年而入公朝,蒙蔽而當顯舉,進不能拔群出萃,卻不能抗排當世。」  
耿耿丹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耿:誠信守節的樣子。 (3) 讒:顛倒是非、中傷別人的人。 (4) 介介:分隔。 (5) 蔽:蒙蔽、壅蔽。
朝不及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早上無法顧及晚上的事。形容情況危急窘迫。《左傳.襄公十六年》:「敝邑之急,朝不及夕。」《清史稿.卷五○○.遺逸傳一.莊元辰傳》:「敵在門庭,朝不及夕,有深宮養優之心,安得有前席借箸之事,則蒙蔽何可滋也。」
煬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灶前烤火,遮蔽灶的火光,後面的人無從見之。語本《戰國策.趙策三》:「日并燭天下者也,一物不能蔽也;若灶則不然,前之人煬,則後之人無從見也。」比喻佞幸專政,蒙蔽國君的賢明。明.陳汝元《金蓮記》第一七齣:「淒涼更有斷腸詩,怕依叢煬灶指日間難免誅夷。」
漫天漫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引申為蒙蔽天地。形容欺騙,蒙蔽上下的人。宋.陳郁〈念奴嬌.沒巴沒鼻〉詞:「沒巴沒鼻,霎時間,做出漫天漫地。不論高低併上下,平白都教一例。」也作「謾天謾地」。
兩豆塞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耳朵被塞住而聽不到聲音。比喻受到蒙蔽而看不見真相。《鶡冠子.天則》:「夫耳之主聽,目之主明。一葉蔽目,不見太山;兩豆塞耳,不聞雷霆。」
罣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因事受蒙蔽而犯了過失。《紅樓夢》第六一回:「朝廷家原有罣誤的,倒也不算委屈了他。」也作「絓誤」、「詿誤」。
懲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從前的過失為教訓,戒慎不再犯錯。參見「懲前毖後」條。《明史.卷二三三.姜應麟傳》:「陳天下五大弊:曰加派病民,曰郵傳過削,曰搜剔愈精,頭緒愈亂,曰懲毖愈甚,頹廢愈多,曰督責愈急,蒙蔽愈深。」
千思百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兩宮乞車駕過宮面質疏〉,即是勸諫君王應以古代聖君為榜樣,當朝中小人費盡心機,想盡一切辦法、計謀,想要蒙蔽聖上的時候,不要輕易聽信讒言。他批評朝中奸佞小人「千方百計誤陛下之聽」,使皇上無法省察群臣的諫言。「千方百計」這句成語可能出於此,就用來形容費盡心機,想盡一切辦法、計謀。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