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8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5.626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梏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為利欲所蒙蔽而喪失本性。《孟子.告子上》:「則其旦晝之所為,有梏亡之矣!」
沒良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善心被蒙蔽、喪失人性。[例]這種恩將仇報的事情也做得出來,未免太沒良心了。
冤家路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外打殺了我兩個徒弟,放了五百個囚僧,捽碎車輛,夜間闖進觀來,把三清聖像毀壞,偷喫了御賜供養。我等被他蒙蔽了,只道是天尊下降,求些聖水金丹,進與陛下,指望延壽長生。不期1>他遺些小便,哄瞞2>我等,我等各喝了一口,嘗出滋味,正欲下手擒拿,他卻走了。今日還在此間,正所謂『冤家路兒窄』也!」那國王聞言發怒,欲誅四眾。 〔注解〕 (1) 不期:不料、意想不到。 (2) 哄瞞:欺騙、隱繚鶳實的真相。
患得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患得患失」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孔子是春秋時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曾說:「人格低下的人是不能侍奉君王的,因為他們只注重名利,沒得到前害怕得不到,得到了又擔心會失去。如果擔心到手的名利失去的話,為了繼續保有它,他們就什麼事都做得出來。」這就是說,如果君主身邊的人品德不好的話,他們為了保有既得利益,就會無所不用其極,影響朝政,蒙蔽視聽,進而使國家人民受到危害,所以這種人是絕對不能事君的。孔子用「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說明小人對名利得失的憂慮。後來「患得患失」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形容人的得失心很重。
開雲見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撥開烏雲,重見太陽。比喻掃除蒙蔽。《後漢書.卷七四上.袁紹傳》:「曠若開雲見日,何喜如之!」也作「雲開見日」。
門前如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王的妻妾和近臣沒有不偏私愛您的;朝廷大臣沒有不畏懼您的;國境內的人,也都有求於您。由此看來,王受到的蒙蔽必然很多。」齊威王聽了覺得有道理,於是下令:「寡人有過,敢直言進諫的人就給予獎賞。」命令一頒布,大臣們紛紛進諫,一時之間往來門庭的人很多,像市集一般熱鬧。數月後,仍然不時有人進諫。一年後,雖想進言,可是已經沒有什麼可以勸諫的了。燕國、趙國、韓國、魏國知道這件事後,都來齊國朝見。原文中的「門庭若市」即用來比喻上門來的人很多。
欺上罔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對上欺瞞,對下蒙蔽。唐.元結〈奏免科率狀〉:「忝官尸祿,欺上罔下,是臣之罪。」宋.王闢之《澠水燕談錄.卷九.雜錄》:「盧相欺上罔下,倚勢害物。」
謾天謾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蒙蔽或欺騙上下的人。參見「漫天漫地」條。如:「他行事一向謾天謾地,所以不要太信任他。」
百計千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兩宮乞車駕過宮面質疏〉,即是勸諫君王應以古代聖君為榜樣,當朝中小人費盡心機,想盡一切辦法、計謀,想要蒙蔽聖上的時候,不要輕易聽信讒言。他批評朝中奸佞小人「千方百計誤陛下之聽」,使皇上無法省察群臣的諫言。「千方百計」這句成語可能出於此,就用來形容費盡心機,想盡一切辦法、計謀。
人心惟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心易為私慾所蒙蔽,故危殆難安。《書經.大禹謨》:「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梁書.卷三.武帝本紀下》:「川流難壅,人心惟危,既乖內典慈悲之義,又傷外教好生之德。」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