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5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6.88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一無所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白居易是中唐的著名詩人,他的詩作以平易近人,老嫗(ㄩˋ)能解著稱,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安史之亂後,唐朝國力由盛轉衰,王公貴族朱門酒肉,一般百姓生活卻十分困頓,造成許多社會不公平的現象,這些都成為白居易以詩諷諫的題材。在這首〈悲哉行〉中,白居易先寫儒者為學的辛苦與貧困,經常要等到垂垂老矣才能飛黃騰達;次寫富貴人家的子弟不事學問生產,年紀輕輕就能承襲爵位,每日與人飲酒作樂,縱情聲色之間,除了荒嬉娛樂之事,其餘的事都不知道。詩句雖然淺白易懂,但悲痛諷喻之情,躍然紙上,足堪發人深省。後來「一無所知」這句成語 ,可能就從詩中「其餘一無知」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人什麼也不知道。
玄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唐代高僧的法號。(西元602~664)俗姓陳,名褘,洛州緱氏(今河南偃師緱氏鎮)人。幼年因家境貧困,隨兄長捷法師住洛陽淨土寺,學習佛經。十三歲入選為僧。其後遊歷各地,參訪名師,研究《涅槃經》、《攝大乘論》、《雜阿毗曇心論》、《成實論》、《俱舍論》等。因感諸家各擅一宗,說法不一,故欲取得總賅三乘的瑜伽師地論來解決疑難而決心西行求法。唐太宗貞觀三年從長安出發,歷盡艱險,才到那爛陀寺,投入戒賢之門。貞觀十九年返長安,帶回大小乘佛典五百二十筴,六百五十七部,其後將近二十年間共譯出大小乘經論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譯本無論在質或量上都超過各譯家的成就,為中國最偉大的經譯家之一。弟子數千人,著名的有窺基、普光等。在中國民間更從玄奘取經的經歷敷演創作不少文學作品,如《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元代吳昌齡《唐三藏西天取經》雜劇、明吳承恩的《西遊記》等。
因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機會。《史記.卷一○四.田叔傳》:「少孤貧困,為人將車之長安,留,求事為小吏,未有因緣也。」《初刻拍案驚奇》卷五:「就是因緣了,時辰未到,要早一日,也不能夠。」
富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反詞:貧乏、清寒、貧困、貧窮、缺乏
繞樑三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們還聽到她的歌聲的餘音在房樑間繚繞,人們都說韓娥之歌“餘音繞樑,三日不絕”。韓娥投宿一家旅店,因為貧困,韓娥遭到了旅店主人的侮辱,韓娥傷心透了,“曼聲哀哭”而去。聲音是那麼悲涼,凡是聽到她歌聲的人都覺得好像沉浸在哀怨裡。一時間,“老幼悲愁,垂淚相對,三日不食”,只好又把她請回來唱一首歡樂愉快的歌曲。韓娥“復為曼聲長歌”,眾人聞之“喜躍□舞,弗能自禁”,氣氛頓時歡悅起來,把此前的悲愁全忘了。其歌聲之動人,乃至於此。因此後世就有了“餘音繞樑”、 “繞樑三日”的成語典故,以形容美妙的歌聲和音樂的魅力。   4.相似、相反...
貧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似詞:貧乏、貧困、貧苦、貧寒、貧窶、困苦、困窮、艱難、清貧、窮苦、窮困
三餐不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三餐無法接續。形容生活貧困,連吃飯都有一餐沒一餐的。如:「他因生意失敗,導致全家三餐不繼。」
有名無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名」指名聲、名義,「實」指實際的情形,名和實如果一致,那就是「名副其實」,但是如果空有虛名,卻沒有實際的權力或能力,那就是「有名無實」了。在所引典源《國語.晉語八》中,記載了一個故事:有一天,晉國的大夫叔向去拜訪韓宣子。韓宣子是晉國的六卿之一,地位非常顯赫,但是他卻憂慮自己貧困。聽了韓宣子的話之後,叔向卻向他道賀。韓宣子覺得很訝異,便問道︰「我有公卿之名,卻沒有公卿之財,想跟各位公卿贈送財物都沒有辦法,你為何要恭賀我呢?」表示韓宣子雖然身為公卿,但是卻無公卿的財富。在《管子.明法解》也有類似的用法,說明一個英明的君主,能善用人才,百官各司其職,讓國家長治久安。但是一個昏庸的君主,雖然有很多的...
一飯之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漢朝韓信年少時貧困,遇漂母贈飯療飢。後封為楚王,以千金酬謝漂母的恩惠。典出《史記.卷九二.淮陰侯傳》。後用一飯之恩形容受人微小的恩惠。《薛仁貴征遼事略》:「古人言蒙一飯之恩尚殺身為報,今總管賜御粉,此匹夫不謝而去。」《初刻拍案驚奇》卷八:「世上如此之人,就是至親的友,尚且反面無情,何況一飯之恩,一面之識?」
節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節約儉省。[例]由於家境貧困,他從小就養成節省的習慣。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