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813.7148 ms
共 274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水乳相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
資訊心理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資訊心理學或稱資訊處理心理學(information processing psychology),是想以資訊處理方法、模式以及某些衡量用於心理學中,期能發展一枝完整的心理學。開始係為資訊美學尋找心理基礎,繼而將資訊處理的過程視同人類的行為,認為一個人的行為是由內在訊息流所決定,此種訊息流既不可見,藉用電腦的訊息流可以推測。
曾有論者探討人類如何與訊息接觸,從若干訊息中選擇其一或若干,又如何將訊息內在化,且於日後付諸應用而見諸於行為。心理學家應用人類的認知能力和行為、計算、語言和訊息概念、探討知覺、記憶、注意、語言、思考和解決問題等,以實驗法觀察其變化,和不用資訊處理法的研究... 資訊心理學是研究人類處理訊息的學科,有許多不同的研究面向,有針對於媒體和資訊科技發展的,專門關注「知覺科學和數據處理」(science for perception and data processing),也有研究資訊醫(information medicine),主張研究資訊和心靈治療,也有研究網路心理學,探討匿名、團體動力等網路行為之心理現象。和圖書資訊學比較相關的為前者,在於探討資訊行為的基本觀念與定義、瞭解資訊需求與資訊尋求相關理論的應用、熟悉資訊行為研究的資料蒐集技巧、瞭解資訊科技對於資訊行為的影響、瞭解認知心理學、人格心理學等與資訊行為的關係等。同時可以從個人、人際、及大眾媒體三...
林珊如(2005)。資訊心理學課程大綱。上網日期:2012年6月4日,檢自https://nol.ntu.edu.tw/nol/coursesearch/print_table.php?course_id=106%2036900&class=&dpt_code=1060&ser_no=10456&semester=94-1。Suler, John. (1999). The Psychology of Cyberspace: Overview and Guided Tour. Retrieve June 1, 2012, from http://www.rider.edu/users/psycy...
|
資料字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為一個特殊的資料庫,存有關於資料本身的資訊,包含每一種資料類型的名字、意義、說明、來源、用途、格式以及與其他資料的關係等。資料字典是資料庫管理的重要工具之一。
|
非同步資料傳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非同步資料傳輸是一套完整的通訊系統,基本通訊結構包括:(1)發送設備;(2)通訊線路;(3)接收設備。雙方設備傳送的步調必須配合,常用的傳送方式有兩種:(1)非同步傳輸(Asynchronous Data Transmission);(2)同步傳輸(Synchronous Data Transmission)。
所謂非同步傳輸,也稱為起止式傳輸(Start-Stop Transmission)。使用這種方法,在傳送一組訊息位元(一個字元)之前,先傳送一個特定的起始訊號;同樣地,在傳完這組訊息位元之後,再加傳一個停止訊號;當接收設備收到起始訊號之後,就開始對時,以便準備接收整組... |
資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資財與器用。泛指旅費。《易經.旅卦》:「旅于處,得其資斧。」《文明小史》第三五回:「彭仲翔又運動了幾位學生,都是有錢的,大家自備資斧,搭了公司船出口。」
2.費用。《老殘遊記》第一八回:「這一千銀票,本府卻要借用,卻不是我用,暫且存庫,因為查賈家這案,不得不先用資斧。」
|
集中式資料處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電腦系統處理資料時的指令執行及機能集中。於一系統上運行通常適合於較複雜且需高效能之資料處理。相對於分散式資料處理,此方式風險較高。環境資料處理中若需要大量計算模擬者,便適用此類之處理方式,例如天氣預測或複雜之污染模擬預測等。
指僅在一個中心場所對來自各地點或各級管理部門的資料進行的處理。
|
資料蒐集技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研究是運用科學方法,以解答問題和驗證假設的歷程。在科學方法的前提下,解答問題或驗證假設必須依據蒐集來的客觀資料與分析後的資訊。所以資料蒐集技巧係讓研究者能夠有效率且系統性地蒐集相關資訊,並且瞭解其研究之對象。資料的蒐集必須要系統化,如果沒有按照一定的程序或方法,所蒐集到的資料可能無法綜合結論回答研究問題。資料蒐集的技巧包括問卷法、訪談法、觀察法、焦點團體訪談、疊慧法等。其中,問卷法、訪談法與觀察法是社會科學研究資料蒐集較普遍使用的技巧。這些是資料蒐集技巧及工具,但不是研究方法,這些技巧可以與一個或多個研究方法搭配使用。觀察法則是例外,許多文章將觀察研究同時當作是資料蒐集技巧以及研究方法。問...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Powell, R. R. & Connaway, L.S. (2004). Data collection technique, Basic Research Methods for Librarians (4th ed.). Westport, CT: Libraries Unlimited.
|
公民資格教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公民資格教育簡稱「公民教育」,學術界對公民教育的意義,至今尚無共同的看法。有人將公民教育視為道德教育,有人將公民教育視為成人教育,也有人將公民教育看成政治社會化,更有人將公民教育看成中小學的一種學科。由於學術界對於公民教育看法不同,使得「公民教育」一詞的解釋,見仁見智。狹義的公民教育,往往強調其政治上的涵義;廣義的公民教育,則接近個人社會化的全部過程。
在中外教育學者的論著中,對公民資格教育或公民教育的意義,有許多不同的闡釋,擇要分述於後: 1.一九六○年第三版的〔教育研究百科全書〕(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al Research)對「公民... |
資訊素養六大技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Big6(Big Six Skills,簡稱 Big6)中文稱為大六教學法或資訊素養六大技能,是一種採用問題解決模式的教學法,由Eisenberg & Berkowitz在1990年提出,最早是由學校的圖書教師配合學科教師,共同設計課程,從問題思考、資料搜尋和完成報告的過程中,學習找尋資訊和利用資訊科技來有效學習的方法,是一種針對資訊時代提升學習技能的教學法。Big6大六教學法可以針對特定的學科,研擬適合學生程度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產生資訊需求,再逐步引導找尋、取得和使用資訊,是整合了資訊需求、並指導利用資訊科技來尋找資訊、使用資訊、應用資訊與評估資訊的系統化過程。六個步驟包括:(1)定義:包...
Eisenberg, M. B. & Berkowitz, R. E. (1990). Information problem-solving: The Big Six skills approach to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kills. Norwood, N. J.: Ablex publishing Corp.Eisenberg, M. B. & Berkowitz, R. E. (1999). Teaching information & technology skills: The Big6 in elementary schools. Worthing...
|
資源的稀有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資源的稀有性即資源的不足,亦即指自然資源不敷使用。經濟學家所謂自然資源,如水利、礦產、石油、森林以及土地等可以開採利用的資源。由於人口不斷地增加,以及人類對資源過度的使用,使地球上可以開發的資源,在經年累月使用下愈來愈少。但是嚴重的問題是,資源有限,慾望卻無窮。如何使有限的資源,滿足人類無窮的慾望,是當前各國所面臨的重要課題。
要想解決這個難題,經濟學家重視資源的分配問題,也就是說,如何將有限的資源分配在各種用途上,所以必須要研訂資源分配的優先順序以及如何作變更及取捨,以滿足目前及未來的無窮慾望。 資源稀有性的觀念運用在教育上,是指可以分配到的教育資源(指人力及...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