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1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746.073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弄沙成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聚沙成塔」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聚沙成塔」原作「聚沙為塔」。《妙法蓮華經》中記載,佛祖釋迦牟尼告誡弟子要成佛道,其實不一定要做大功德,累積小小善事也能成道。例如佛滅度後,要建塔供養其舍利子,但塔可以有很多種形式,可以用昂貴的金銀玻璃、瑪瑙琉璃,也可以用石頭香木、磚瓦泥土,甚至小孩子玩遊戲,堆積泥沙成佛塔,也可以成就功德。佛經中「聚沙為佛塔」原是指小孩玩沙堆塔的遊戲,後來「聚沙成塔」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積少成多。
釋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釋迦牟尼佛姓釋迦氏,故稱為「釋氏」。後亦指佛教。《晉書.卷七七.何充傳》:「于時郗愔及弟曇奉天師道,而充與弟準崇信釋氏。」
如是我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如是乃指該經的內容,我是阿難自稱。常置於佛經的開頭。相傳釋迦牟尼圓寂後,佛弟子結集經、律時,由阿難背誦經典,故經典以此為開始,意謂我聽到的是這樣:「……。」此句在西元四世紀末期之前,漢語譯經家多使用「聞如是」的句形,四世紀末第一次出現「如是我聞」的譯語。以後漸成定式。
破顏微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表示對事物已經有所領會,而露出笑容。《五燈會元.卷一.釋迦牟尼傳》:「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是時眾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
地藏菩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菩薩。四大菩薩之一。根據《地藏菩薩本願經》的說法,他原是婆羅門子,曾祈求釋迦牟尼幫他邪惡的母親脫離地獄。後誓度盡地獄中一切眾生。他被認為是菩薩大願的代表。雖然《地藏菩薩本願經》可能是中國人撰寫的,但不會因此影響中國佛教徒對他的信仰。傳說他曾化身投生新羅國王族,姓金名喬覺,出家來華,入九華山,居數十年圓寂,肉身不壞,因此九華山被認為是地藏菩薩的道場。地藏菩薩的像多作比丘相,有光環,兩眉間蓄髮一簇,手持法杖。也作「地藏」、「地藏王」、「地藏王菩薩」。
七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將釋迦牟尼之前的毗婆尸佛、尸棄佛、毗舍婆佛、拘樓孫佛、拘那含佛、迦葉佛和釋迦牟尼佛合稱為「七佛」。《長阿含經》卷一:「七佛精進力,放光滅闇冥。」也稱為「過去七佛」。
迦葉(Kasyapa)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三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用語。大乘佛教謂佛身有法身、報身和化身三種。法身指一切現象的真實性,也稱為「自性身」。報身指佛淨土世界中的佛身,也稱為「食身」、「受用身」、「應身」。化身為教化利益凡夫眾生而現出的形象,如釋迦牟尼佛,也稱為「變化身」。《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七:「依世俗諦隨機所現說有三身,法身空理,報身空智,利物所現名變化身。」
難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梵語Nanda的音譯:(1)釋迦牟尼佛的異母弟。從釋尊出家,但猶難忘其妻,常回妻處。後來以釋尊方便教化,斷離愛欲,證阿羅漢果。在佛弟子中被稱為「調和第一」。(2)唯識十大論師之一。以主張種子是由現行的薰習而產生之學說而聞名。
閉造出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薩的說法,一佛代表的是存於自性中的佛身,二菩薩代表的是欲證成佛身所需的條件。就其代表人物來說,一佛是釋迦牟尼佛,二菩薩分別指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文殊菩薩代表智慧,普賢菩薩代表修行。透過智慧開悟後,還須勤於修行,才能使本就存有的佛性透顯出來。未證成佛身時,即為三者未能融合,此時一佛二菩薩似乎是三個個體;當證成佛身時,三者則合為一體。欲修行者,必須先了解這個道理,然後順應因緣來修行,如此便能與佛祖最初的修行相應和。這就好像雖然關起門在家製造車子,但因為依循著一定的規則,所以成品能完全符合應行的軌跡。「閉門造車」這句成語在這裡原是用來比喻依循著一定的原則行事,後則轉用於比喻凡事只憑主觀辦事,不問是否...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