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1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892.414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王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子安集》中的最後兩篇則是《釋迦如來成道記》和《釋迦佛賦》。《釋迦如來成道記》是一篇很長的賦體文,講述釋迦牟尼佛發心修道和最後成道的經過。由於其中用到大量的佛家專門詞語,一般人很難看懂,所以有名的錢塘慧悟大師專門為它寫了詳細的注解;原文加上注解一共26頁。《釋迦佛賦》是一篇讚頌釋迦牟尼佛的短賦,它的最後兩句「我今回向菩薩,一心歸命圓寂」正是王勃決心修佛的誓言。在慧悟大師為《釋迦如來成道記》寫的注解中還提到王勃的《釋迦畫像記》和《維摩畫像碑》也是當時「...
祇樹有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祇樹,為祇樹給孤獨園的省稱,此園是釋迦牟尼佛在舍衛國說法時的住處。祇樹有緣指和佛法有緣,暗示適合出家修行。明.陳汝元《金蓮記》第四齣:「漫言祇樹有緣,落得浮萍無定。」
摩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用手撫摩頭頂,表示喜愛或情意懇切。釋迦牟尼佛以大法囑付摩訶薩時,用右手摩其頂,故後世佛教授戒時,也摩受戒者的頂,傳為定式。唐.張南史〈秋夜聞雁寄南十五兼呈空和尚〉詩:「禪師幾度曾摩頂,高士何年更發心。」《水滸傳》第四回:「監寺引上法座前,長老用手與他摩頂受記。」
法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五眼之一。能分明的洞觀,一切因緣生起的諸現象。《五燈會元.卷一.釋迦牟尼佛》:「吾以清淨法眼、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正法,將付於汝,汝當護持。」
迦葉尊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釋迦牟尼佛十大弟子中,摩訶迦葉的尊稱。少欲知足,常修苦行,傳說是佛教第一次結集的召集人。
目犍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全名為摩訶目犍連。釋迦牟尼佛的弟子。古印度摩揭陀國土舍城人。從釋迦牟尼佛出家,成為釋尊的十大弟子。以神通第一著稱。後被反佛教的婆羅門打死。在佛教雕像中,常侍立在釋尊左邊。相傳其神通廣大,曾入地獄救母。也稱為「目連」、「大目犍連」。
彌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菩薩的名稱之一。為梵文Maitreya的音譯。根據佛經的說法,他將繼釋迦牟尼佛在未來世的時候,成佛度眾生。並被認為是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開創者。關於他的塑像,在漢地寺院中多依契此和尚的形狀,塑成笑容可掬的大肚比丘。因為傳說契此是彌勒的化身。所以其造型和一般菩薩不同。也譯作「慈氏」。
聚沙為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聚沙成塔」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聚沙成塔」原作「聚沙為塔」。《妙法蓮華經》中記載,佛祖釋迦牟尼告誡弟子要成佛道,其實不一定要做大功德,累積小小善事也能成道。例如佛滅度後,要建塔供養其舍利子,但塔可以有很多種形式,可以用昂貴的金銀玻璃、瑪瑙琉璃,也可以用石頭香木、磚瓦泥土,甚至小孩子玩遊戲,堆積泥沙成佛塔,也可以成就功德。佛經中「聚沙為佛塔」原是指小孩玩沙堆塔的遊戲,後來「聚沙成塔」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積少成多。
阿闍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梵語Ajātaśatru。意譯未生怨。印度古代國王。西元前四百九十三年即位,以摩揭陀國優越的經濟條件,征服憍薩羅國和跋耆國。生前曾支持提婆達多反對釋迦牟尼佛,後歸依佛教。最後為子所弒。也稱為「未生怨王」。
五比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稱釋迦牟尼成佛後,最先跟他出家的五位弟子。也就是他初出家時,其父派給他的五名親信隨從。即阿若憍陳如、阿說示、跋提、十力迦葉和摩訶男拘利。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