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1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63.679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聚沙之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聚沙成塔」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聚沙成塔」原作「聚沙為塔」。《妙法蓮華經》中記載,佛祖釋迦牟尼告誡弟子要成佛道,其實不一定要做大功德,累積小小善事也能成道。例如佛滅度後,要建塔供養其舍利子,但塔可以有很多種形式,可以用昂貴的金銀玻璃、瑪瑙琉璃,也可以用石頭香木、磚瓦泥土,甚至小孩子玩遊戲,堆積泥沙成佛塔,也可以成就功德。佛經中「聚沙為佛塔」原是指小孩玩沙堆塔的遊戲,後來「聚沙成塔」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積少成多。
大雄寶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寺院中的正殿。因殿內供奉的主尊像是釋迦牟尼佛,故稱為「大雄寶殿」。大雄寶殿供有一尊像,三尊像,五方佛像等,佛像兩旁常塑有迦葉和阿難像。
佛教音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歌頌佛德的清淨音聲或曲調。釋迦牟尼時代,出家人對於歌舞的態度頗為謹慎,在他們圓寂後,為了宗教的傳教與教團的維持,遂有經典朗誦的產生,而逐漸發展成為音樂。佛教音樂自印度傳入中國後,大盛於唐室宮廷,並促成唐代樂舞的高度發展。主要用於講經儀式、朝暮課誦以及道場懺法,藉以啟請十方諸佛菩薩、讚詠聖賢或誦持經典。由於所授淵源不同,故分為南北兩體,閩南以較熱鬧的鼓山調為主,後來並發展為子弟戲;北方則以正統的海潮音為主,所唱出的梵音如海浪般有波波相湧,層層相交之感。
聖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佛教徒對佛祖釋迦牟尼的尊號。
八卦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山名。在彰化市東側,緊臨市區。最高點為海拔九十七公尺。山上塑有釋迦牟尼大佛像一尊。登臨其上,可俯瞰彰化市及鄰近農區,是彰化有名的風景區。也稱為「定軍山」、「瞭望山」。
菩提迦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地名。位於印度比哈爾邦伽耶縣,相傳釋迦牟尼在此菩提樹下悟道。西元前三世紀阿育王於該處立大塔以資紀念。現存五十二公尺高的大塔,乃中古世紀改建者。十九世紀經英國考古學家發現後,重新成為佛教朝山的重點,今已有泰國、緬甸、斯里蘭卡、西藏、不丹、尼泊爾、中國、日本等地佛教徒蓋多所寺院於此。也稱為「菩提道場」、「佛陀伽耶」。
迦旃延(katyyana)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菴羅樹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聖地。位於中印度毗舍離城附近的園林。後來女主人將之布施給釋迦牟尼佛,是著名的佛說法道場。也稱為「菴沒羅園」。
阿那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為梵語Aniruddha的音譯,意譯為無滅。釋迦牟尼佛十大弟子之一,以「天眼第一」著稱。
十八羅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羅漢,指得道修行的和尚。根據佛經記載,釋迦牟尼佛最先度化了一千二百五十五位羅漢,列在上首的是十六位大弟子,也就是十六羅漢。十六羅漢變成十八羅漢,約在唐末五代,即十六羅漢外加慶友和賓頭盧二人。另有一說是加入降龍、伏虎二尊者。清高宗易為迦葉和軍徒鉢嘆。西藏則於十六羅漢外加上達磨多羅和摩訶衍和尚。宋代以後,十八羅漢取代了十六羅漢風行全中國。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