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03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生卒年不詳。戰國時楚人。主張君民並耕而食,與其徒數十人,皆衣褐,捆屨織席以為食。
舜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走路的姿態似禹舜。語本《荀子.非十二子》:「禹而舜趨,是子張氏之賤儒也。」比喻只學習先賢聖人的外表儀態,而不注重其內在涵養;亦言跟隨前人而無創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官吏於春日出巡視察。《周書.卷三七.裴文舉傳》:「邃之往正平也,以廉約自守,每春省俗,單車而已。」《水滸傳》第六六回:「相公親自春,務要與民同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動遲緩。《文選.謝靈運.酬從弟惠連詩》:「洲渚既淹時,風波子遲。」《三國演義》第四回:「卓曰:『孟德來何遲?』操曰:『馬羸遲耳。』」
公門之中好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官府內做事的人,比較方便隨時善助人,修成正果。也作「公門裡好修」、「公門修」。
文化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文化平論」或稱「文化並論」,指在不同的地方,存在著文化的相似性。首先提出這種理論的是德國早期的人類學家巴斯提安(A. Bastian, 1826~1905),他主張人類具有「心理的一致性」(psychic unity),稱為「基本思想」。因此,在不同的地方,乃有類似的文化發生。這種基本思想的表現,常因不同的環境條件而不同,因而形成所謂族群觀念。這種對歐美早期的人類學家的理論頗有影響,如美國人類學家布林頓(D. Brinton)、英國人類學家佛雷策(James G. Frazer)等,都以「心理的一致性」來解釋文化的相似性。
  「文化平論」的另一種主張是由德國人類學家諾登...
步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原指裁縫衣服的技術。借喻安排縝密,規劃周詳。元.康進之《李逵負荊》第二折:「哪怕你指天畫地能瞞鬼,步線針待哄誰。」也作「針步線」、「鍼布線」、「鍼走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慢慢的走。如:「這裡是人徒步區,你大可以緩,不必急。」
十目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語本清.阮元〈題嚴厚民杰書福樓圖〉詩:「嚴子精校讎,館我日最長;校經校文選,十目始一。」句下自注:「世人每矜一目十之才,余哂之,夫必十目一,始是真能讀書也。」花十眼才看完一字,指校讎功夫的精審。
子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因論語中常參見「子曰」一語,故舊時以「子曰」稱以讀書為業的儒道之人。多含有諷刺意味。《儒林外史》第一三回:「先生,你一個『子曰』的人,怎這樣沒主意?」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