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96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673.295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祖鞭先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晉代劉琨年少志高,與祖逖共聞雞起舞,刻苦自勵。後逖先為朝廷所用,琨乃更加自我鞭策,唯恐落於逖之後。見《晉書.卷六二.劉琨傳》。後比喻努力進取,比人領先一步。宋.趙善括〈水調歌頭.山險號北固〉詞:「休學楚囚垂淚,須把祖鞭先著,一鼓版圖收。」宋.張榘〈金縷曲.枌社新相識〉詞:「任你祖鞭先著了,占鷗天、浩蕩觀浮沒。」
魚沉鴈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游。毛嬙、麗姬4>,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麋鹿見之決驟5>。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6>哉?自我觀之,仁義之端,是非之塗,樊然殽亂,吾惡能知其辯! 〔注解〕 (1) 猵狙:音ㄆ|ㄢˋ ㄐㄩ,傳說中的野獸,形似猿猴。 (2) 麋:動物名。與鹿同類而稍大,雄麋青黑色,頭生枝角,雌麋呈褐色,體略小。 (3) 鰌:音ㄑ|ㄡ,動物名。形似鰻,體圓尾扁,色青黑,無鱗。常居於泥中,亦稱為「泥鰍」。 (4) 毛嬙、麗姬:古代的美女。毛嬙,越王嬖妾,與西施並稱。嬙,音ㄑ|ㄤˊ。麗姬,即驪姬,晉國國君之寵嬪。 (5) 決驟:疾走。 (6) 正色:真正的美色。
同行互助的領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負責實施。作為PAL訓練的結果,參與的校長們指出,他們在與其他學校校長一道工作中受益匪淺,實踐了許多自我反省,一種對他們從事學校管裡有幫助的方法。同時,他們報告說,就如何處理他們自己碰到的許多現實問題,他們從同行中吸取了許多既新穎又實用的思想。自從同行互助的領導訓練計畫發端已來,有些學區已組織了這項活動。當我訪問PAL的培訓者李時,他告訴我桑狄戈學區已把同行互助的領導訓練計劃作為新校長就職過程的部分內容。而且,在桑狄戈學區,高級官員配合新校長,即與老像找一到石師同行互助的領導訓練方法,以使他們在處理學校管理的具體問題時得...
八拜定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八拜之交」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元代王實甫《西廂記》,是根據唐代元稹〈鶯鶯傳〉(一名〈會真記〉)改寫鋪陳而成的雜劇,內容是寫張君瑞與崔鶯鶯的戀愛故事,和《鶯鶯傳》不同的是,結局是完滿團圓。典源這裡節錄的是,張君瑞第一次出場向觀眾所作的自我介紹。敘述他在赴京趕考途中,路經河中府蒲關,是老友杜確所鎮守的地方,在當年還是同郡同學時,兩人曾結拜為異姓兄弟的好朋友。古時候因為對父執輩須行八拜禮,所以朋友若相交親密如同手足,經過約定,互視對方父執如同自己的親人,即可稱為「八拜之交」。後來「八拜之交」可能就是出自此處,被用來指結拜為異姓兄弟姊妹的朋友。
鞭擗向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鞭辟入裡」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鞭辟入裡」原作「鞭辟近裡」。程顥,西元1032∼1085,字伯淳,號明道先生,北宋洛陽人,是宋代著名的理學家和教育家,與其弟程頤合稱「二程」,為理學洛派之宗師。程顥著重身體力行的功夫,不只是立身處世和修身養性,做學問也是如此;只要自我鞭策,從自己身上下功夫,才能求得真正的學問。這樣的道理就如同《論語.子張》中所說,一個人如果能夠對自己立身處世的道理加以審問和慎思,那自然一切的行為也都能夠符合「仁」的規範,而無時無刻不為仁了。程顥的這段話見載於《二程集.河南程氏遺書.卷一一.師訓》,後來「鞭辟入裡」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研究學問要自我鞭策,...
教育小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小說。這類小說敘述主角在歷經各種體驗中,逐漸成長的自我發展過程,重心放在主角的正面人性。以歌德(Goethe)的威簾.邁斯特的修業時代( Wilhelm MeistersLehrjahre)為典型範例。
催眠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不使用藥物的情形下,以暗示或自我暗示的特殊技巧,讓人進入意識模糊或淺睡狀態的方法。常用於心理醫療或魔術表演等。
雷特症候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徐動症狀。病人都會有嚴重的智能障礙,在兒童期早期或中期也常出現癲癇痙攣。與自閉症不同的是,少見嚴重的自我傷害及複雜的重複性偏好或常規的同一性行為,此症主要的症狀是愈來愈嚴重的運動功能退化和智能退化。 三、療育目前雷特症候群沒有治療方法,也沒有單一的療育法,有些用藥物控制痙攣,物理治療改善或維持行動能力及肢體活動能力,行為改變技術,音樂治療可短期內減少固定重覆的動作,吸引注意力,誘導其基本的社交和溝通能力。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 雷特症候群、治療英文關鍵字: Rett’s Disorder、Treatment 參考資料黃志成...
禁閉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囚禁犯過者,令其自我反省的房間。
超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名詞出自於佛洛伊德的人格理論,他認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及超我所構成。超我屬於理想的我,反映的是個人所內化的價值觀與理想,會約束個體行為要遵循道德原則,違背時則會產生罪惡感。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