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6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95.070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竄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似詞:點竄、
注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解釋字句意義的文字。三國吳.陸績〈述玄〉:「後數年專精讀之,半歲閒粗覺其意,於是草創注解。」宋.趙與時《賓退錄》卷一:「靈素被旨修道書,改正諸家醮儀,校讎丹經、靈篇,修注解。」
禮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禮記》,儒學經典之一,所收文章是孔子的學生及戰國 (中國)|戰國時期儒學學者的作品。漢朝學者戴德將漢初劉向收集的130篇綜合簡化,一共得85篇,稱為《大戴禮記》,後來其姪戴聖又將「大戴禮記」簡化除,得46篇,再加上《月令》、《明堂位》和《樂記》,一共49篇,稱為《小戴禮記》。「大戴禮記」至隋、唐時期已散逸大半,現僅留傳39篇,而「小戴禮記」則成為今日通行的《禮記》皮錫瑞《經學通論·三禮》:“ 漢 所謂《禮》,即今十七篇之《儀禮》,而 漢 不名《儀禮》,專主經言,則曰《禮經》,合記而言,則曰《禮記》。 許慎 、 盧植 ...
塞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敷衍了事。《明史.卷二○六.列傳.張逵》:「會疏則削忌諱以避禍,獨疏則毛舉纖微以塞責。」《儒林外史》第二九回:「杜慎卿笑道:『這是一時應酬之作,何足掛齒?況且那日小弟小恙進場,以藥物自隨,草草塞責而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削減、除。《商君書.定分》:「有敢剟定法令,損益一字以上,罪死不赦。」
余光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個附庸於政治權力的投機詩人」,是機會主義的沒骨文學風格,余光中為了讓其詩集能在中國順利出版,不惜除〈違反交通〉、〈國殤〉、〈讚香港〉、〈召魂〉四首詩,而這些皆與六四天安門屠殺事件相關。詩人張德本批判余光中:『我為何要在二OOO年第十九屆高雄市文藝獎頒獎典禮上,抗議余光中呢?抗議余光中「打壓台灣文學!」抗議余光中「狼來了!」抗議余光中「作家的風骨何在?」「狼來了」一文余氏不敢將之收錄於結集,這段「鄉土文學論戰」余氏角色論點的歷史公案,《余光中傳》裡迴避不敢觸及,難道是心虛嗎?詩人要像戰士勇於面對昔日「光榮」的戰役。』...
溥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07):1964年,所出版的《我的前半生》(定本)一書中,因當時社會環境和諸多政治原因所致,原稿被除了16萬字。2007年,所出版的《我的前半生》(全本)將除內容全部還原,溥儀在改造過程中的情況、溥儀的打油詩以及占卜的卦辭等內容將首次與讀者見面。˙《溥儀跟他的五個女人》:1993/07/15,徐虹,希代出版社,(正體中文)(後來拍成電視連續劇,在台灣東森綜合台播出過)˙《毛澤東、周恩來與溥儀》:1999/01/01,王慶祥,東方出版社,(正體...
模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模造是將複雜的實物或過程加以簡化之一種設計,較常使用於工業訓練上。模造是化繁為簡,將重點予以強調或除會引起干擾的細節。有時候模造會當作操作的模型,讓學習者了解某裝置的基本運作過程。此情境讓個人或小團體依自己之方便針對主題,操作模造,直到完全了解為止。模擬器是最複雜的一種模造,可使學習者體驗實際狀況的重要過程,但避免了可能發生之危險。目錄1 優點2 注意事項3 關鍵字4 參考資料 優點考慮學生之學習方式,教師會優先使用模型:當具體經驗是學習基礎時(例如有關立體之概念、如何辨識體積、形狀及顏色之工作;親手操作或實驗為必須...
疏而不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語本《老子》第七三章:「天網恢恢,疏而不失。」後以疏而不漏比喻法網雖寬大鬆散,但絕不會讓犯罪者逃脫。《北史.卷九四.高麗列傳》:「暨箕子避地朝鮮,始有八條之禁,疏而不漏,簡而可久,化之所感,千載不絕。」明.無名氏《尋親記》第三三齣:「天網疏而不漏,張敏這廝呵!你為人太不悛,從前作過,赦後結冤,萬剮凌遲誰見憐!」亦指內容簡要卻不遺漏。《隋書.卷一八.律曆志下》:「疏而不漏,綱要克舉。」唐.劉知幾《史通.卷五.補註》:「范曄之後漢也,簡而且周,疏而不漏,蓋云備矣。」
顧炎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顧炎武從小讀書有個習慣,有一點心得就記下來,后來如果發現錯誤,又隨時修改;發現跟古人議論重複的,就掉。這樣日積月累,再加上他從調查訪問得到的材料,編成一本涉及政治、經濟、史地、文藝等內容極其廣泛的書,叫做《日知錄》。這書被公認為極有學術價值的著作。在《日知錄》里,他寫了一段精闢的話,他認為社會的道德風氣敗壞,就是亡天下,為了保天下不亡,每一個地位低微的普通人,都應負起責任(原文是'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句名言就是這樣來的)。跟顧炎武同時代的思想家,還有王夫之、黃宗羲,都是參加過抗...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