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5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69.391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分內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本分以內的事情。《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九:「登科及第,是男子漢分內事,何足為難,這老婆穩取是我的了。」
存證信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具有法律上舉證效力的信函文件。是一種我國郵政特有的業務。必要時郵局可以證明寄件人的確寄給收件人這樣一封信。不過只限於國內地區。手續上,寄件人必須準備一式三份內容完全相同的信函,正本一份寄給收件人,兩份副本分別由郵局和本人保存。三份都要簽名蓋章。郵局從交寄的那一天算起,保管三年,期滿後就銷毀。
憂天憫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他求學,後來才被德宗召為諫議大夫。韓愈就在文章中假設有人問:「陽城不是自願要作官的,他不發言也是謹守本分,何必這麼苛責他?」韓愈回答:「自古以來,聖賢之人都不是為了獲取名利與權勢而作官,而是憂慮時局的動盪,哀憐百姓的疾苦。學得了治世之道,不肯獨善其身,總想利用所學,對國家人民有所貢獻。如果陽城是個賢人的話,就應該知道現在時勢的困頓,為百姓所受的苦難而哀傷,然後盡自己所能去完成改善時局的職責,怎麼可以只顧過自己的安逸生活呢?」後來,文中的「畏天命而悲人窮」演變成「悲天憫人」這句成語,指憂傷時局多變,哀憐百姓疾苦。
版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版與本分別指古代的簡牘和縑帛,都是用來記載文字的工具,故二者合稱即是書本的通稱。也作「板本」。
位卑言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地位卑下而妄論高官所主的政事。比喻超越本分議論。《孟子.萬章下》:「位卑而言高,罪也;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恥也。」宋.周煇《清波雜志》卷一:「今將告歸,不敢終默,位卑言高,罪當萬死,惟陛下裁赦。」
涯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本分。唐.盧象〈青雀歌〉:「逍遙飲啄安涯分,何假扶搖九萬為?」唐.李商隱〈為絳郡公上崔相公啟〉:「況在疏蕪,敢忘涯分。」
安分守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安分守己」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安分」是安於自己的本分,「守己」則是謹守己身,有不作非分之想的意思。典源宋.袁文《瓮牖閑評》卷八中,作者認為一般姦人對於君主或上司喜愛的事情,總是積極地去達成,甚至不擇手段,他對於這種行為感到不以為然,認為一個安於本分、謹守己身的君子,淡漠進取又以道義自居,怎麼肯這樣取巧投機以追求飛黃騰達?後來「安分守己」演變為成語,就用來形容安於本分,謹守己身。
僭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超越本分,冒用稱號。《三國演義》第一七回:「卻說袁術在淮南,地廣糧多,又有孫策所質玉璽,遂思僭稱帝號。」
撈過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踰越本分或求取不該得的。如:「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他連這種不相干的事也要插手,未免撈過界了吧!」
不安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能盡守自己應盡的義務與本分。《紅樓夢》第五八回:「因文官一干人或心性高傲,或倚勢凌下,或揀衣挑食,或口角鋒芒,大概不安分守理者多,因此眾婆子無不含怨,只是口中不敢與他們分證。」《文明小史》第二二回:「這都是報館的妖言惑眾,有些不安分的愚民,只道當真可以做得,想出那種歪念頭,弄到後來身命不保。」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